2006年是基金行業“突飛猛進”的一年,資產增長率達到82.6%,遠遠超過
銀行、
保險業的發展,基金公司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良機。
“目前基金的規模突破1萬億,在股票市場中,基金所持有的股票占到流通值的19%,僅次于美國等發達國家。持有人大幅度增加,1500萬人成為基民。預計很長一段時間內,百姓購買基金的熱情將有增無減!薄吨袊C券投資基金年鑒》執行主編、資深基金專家杜書明介紹。與會業內人士更明確地表示,截至目前基金規模已超過1萬2千億元。
但挑戰與機遇共存,在第二屆基金年會上,來自全國數十家頂級基金公司及香港、臺灣地區的基金人士共同探討“基金新時代的核心競爭力”。
挑戰與機遇共存
在行業迎來巨大繁榮之時,業內人士并沒有被一時火爆沖昏了頭腦,更多的則是居安思危的謹慎。
“基金如何保持基金成長?我們是否可以實現07年的輝煌嗎?如何進一步推動基金受托人與委托人的利益問題?如何進一步健全和完善激勵管理機制問題?”全國人大財經委《證券投資基金法》起草工作組首任組長王連洲說。
在他看來,基金業要在發展中不斷調整和完善基金的經營思路,加緊培育專業人才,開拓創新,加強科學和制度監管,減少行政對基金市場的過多干預,重視投資者的教育,才可能使基金業發展的更好,更健康。
杜書明表示,基金是塊唐僧肉,人人都想咬一口。基金行業未來發展面臨的挑戰將來自人員素質問題、誠信意識與道德水準問題、利益沖突問題等等。
泰達荷銀總經理繆鈞偉總結說,基金行業進入全新階段:一是投資理財達到新規模;二是投資理財服務的整個結構發生新的改變;三是各類中介機構的繁榮發展,起到投資者和投資管理人橋梁的作用。在他看來,2007年,基金行業不能僅僅局限于自己狹隘的領域,必須跟相關的跨行業、專業的機構進行更加廣泛的合作。
繆鈞偉強調了目前行業面臨的人才短缺問題,他認為人才的競爭已經激烈到前所未有,新興市場的特點之一是人才競爭的加劇成為常態,基金公司必須在人才的儲備、培養、保留上下大力氣。
建信基金管理公司總經理孫志晨表示,保持持續優秀的基金業績是應對挑戰的關鍵,而持續優秀的基金業績需要公司的整體實力進行支撐。要想企業常青,并且從優秀的企業變成卓越的企業,越來越需要企業的綜合能力、核心競爭力的構造,“我的理解是,必須建立優秀的企業文化和一套完整的組織架構,在一個戰略引領下解決好內部運行的結構、公司制度、公司治理問題”。
亟待加強投資者教育
投資者教育問題自始至終是一個眾人關心的問題。
據基金年會披露的數據顯示,開放式基金投資者數量大幅度增加,2005年前全年新增人數不超過100萬人,經過7年多累積,基民總數僅為648.7萬人,但2006年新增基民數達到778.6萬人,總數達到1427.3萬人,到今年基民人數已經突破1500萬。這也意味著,基金投資不再是少數人理財工具,它正影響著越來越多的老百姓。
今年春節以來,連續出現新基金在數小時內一搶而空的情況,這也讓業內人士頗為憂慮。
“新基金太火爆,其實給我們銀行的網點,包括系統,包括人員,包括其他一系列的服務工作帶來了很大的壓力。數據量激增,短時間內幾十萬筆交易,給我們系統和人員帶來了很大的壓力”,中國建設銀行個人金融部副總經理馬梅琴說。她認為新基民太沖動,往往在不太知情的情況下沖動去買,“這也看出,我們的投資者教育工作面臨很大的困難”。
“所有的危機和風險都是在牛市里面釀成的”,泰達荷銀總經理繆鈞偉更是直言不諱。
中國建設銀行投資托管部副總經理李春信告訴大家,1月30日以來,基金出現了巨額贖回,“股市漲到三千點的時候,我天天關注贖回的情況,量是非常大的。盡管新基金一個小時就賣完了,總體上看,贖回量還是非常大的,這種基金火爆銷售的局限,我覺得還不是常態。”
在繆鈞偉看來,與投資者的溝通自然是投資者教育的一方面,最有效的投資者教育,還是來自市場的經驗。“現在市場有點振蕩是好事,讓大家意識到基金跟銀行存款不一樣,這是一個長期的工作,來自市場的教育可能更加直接和有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