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春節,走親訪友是必不可少的。今年春節也照例挨家拜年,不過,年拜完了,我卻萌生了一些新的感悟。
理財追求效率 年初三去親戚A家拜年。看見他們家中多了一臺手提電腦,嶄新的,看來是剛買不久的。一問才知道,是用來炒股票的。“以前每天要去證券公司看股票行情,買賣也要在那邊進行,現在有了手提,在家里就可以把一切搞定,省時省力,”親戚A說。
親戚A已經是50出頭的人了,以前對電腦一竅不通,現在為了投資理財,竟然也“玩”起了電腦。
看來,在理財越來越深入人心的時候,老百姓也開始追求理財效率。就像現在有越來越多的人在辦理個人金融業務時,已不喜歡依托傳統
銀行的柜面服務,而是樂于使用電話銀行、網上銀行和手機銀行等現代金融工具,這就大大提高了理財效率。
健康理財成時尚 年初五去親戚B家。見他們正在填一份
保險單,一看,原來是某保險公司的健康增值保險計劃。親戚B說,“健康和理財現在是我們最關心的兩件大事,這份保險兼顧了健康和理財,正好滿足了我們家的需求。”
目前,健康保障和家庭資產保全增值正成為百姓最為關注的兩大問題,具有廣泛的市場需求。如何在獲得健康保障的同時,又能打理自己的財產,是不少家庭的需求所在。過去由于缺乏合適的保險產品,居民的這部分錢一直在“睡覺”。現在,很多保險公司都推出了健康增值保險計劃,讓眾多家庭的健康保障和財富打理兩不誤。
理性理財成趨勢 春節期間,和同學C一起吃了頓飯。席間,問起她的股票炒得如何,同學C說,“買股票打的是心理戰,股市震蕩時,我的情緒也隨之起伏。所以,我現在改買基金了,相比股票要穩健了不少。”
過去,很多人在理財中都存有從眾心理,認為這樣可以減少理財的風險,如見大家都炒股,也不管自己對股票是否了解,也就跟著炒了起來,其結果可想而知。而現在的情況則不盡相同,大多數人都會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進行科學理財,理性決策,如當別人一陣風地炒股時,則會理智地投向風險相對較小的基金或其他項目,以求達到事半功倍之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