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如今,地球人都知道,有一個東西在中國很賺錢,那就是基金。按照時下的流行說法,“先知先覺”者已經在去年上半年的牛市中先行賺了一輪,“后知后覺”者在抵押房子后也已在去年下半年的基金中小有斬獲,“木知木覺”者正在跟風搶購基金。“不知不覺”者正在替別人擔憂風險中一天天懊悔……
基金,從來沒有像2006年這樣為最廣大普通人所知:2006年已經成立的基金個數達到80多只,首發總規模約3200多億份。其中,偏股型基金的個數為61只,合計首發總規模超過2500億份,約為2005年偏股型基金首發規模的6倍。其中,10月份以后成立的基金首發規模超過800億份,且全部為偏股型基金。全年新增開戶總數為673.18萬戶,日均開戶數8000戶。進入四季度,基金新開戶數有史以來首次超過股票新開戶數。
在基金賺錢效應吸引下,基民對股票型基金顯示出前所未有的申購熱情。
在新基金的認購大軍中,絕大部分是個人投資者,而在一些代銷基金的
銀行和券商營業部,首度出現了排長隊購買基金的景象。不知不覺間,人們見面的問候語已變成:基金,今天你買了嗎?
基金投資,長線是金 人物:趙先生
職業:外資企業職員
基齡:2年半
在上海某外資企業擔任銷售工作的趙先生,平時工作很忙,還經常要出差。雖然不少老同學都從事證券工作,但他礙于沒有充分的時間和精力做股票,最終還是選擇了通過投資基金 來分享股市收益。
2004年9月,上投摩根(上投摩根新聞,上投摩根說吧)中國優勢基金發行期間,他在老同學的推薦下一次性投入資金10萬元,在建行認購了該基金。當時基民還屬于新潮一族,趙先生的愛人對他這一行為頗為不解:“市場上多少基金都虧損,行情那么差,他還把錢投進去,不是明擺著去虧錢的嘛。”
然而,趙先生也有他的打算,“那會剛結婚沒多久,買好婚房辦好喜酒,就剩下這些錢,等到過幾年有了孩子,開銷將更大,這些積蓄實在難以應對。與其把錢放在銀行里貶值,還不如買些基金,就算當時正值熊市 ,但終有由熊轉牛的一天,那時候這筆錢就能迅速增值了。”
買了基金后,老同學還反復叮囑他,買基金要堅持長期投資,不要經常查看基金凈值,不要稍有虧損就想著贖回,趙先生連連點頭。
隨后,由于工作繁忙,趙先生也無暇打理這筆投資,只是每季度基金公司寄對賬單過來時才看一下自己的投資收益。
趙先生還記得一開始幾期對賬單,基金單位凈值基本在1元面值上下波動,總資產也徘徊在9.8萬元上下。而2005年第二季度的對賬單,由于基金凈值跌至0.9元附近,趙先生的投資虧損也接近10%,資產由投入時的10萬元縮水至9萬余元。趙先生的愛人看到賬單后頗有微詞,當時趙先生在家的地位簡直是與日劇減,只得埋頭工作賺錢,以消彌妻子心中的不滿。
然而此后,基金凈值就扶搖直上,每季度的對賬單資產總值也是越來越高,從10萬元到15萬元再到20萬元。趙太太開始期待每季度收到對賬單的那天,看到資產總值里不斷增高的數字,她樂得合不攏嘴。趙先生也因為當初那筆聰明的投資而受到太太的表揚。
去年年中時,趙太太又主動要求丈夫把家里存下的10萬元積蓄繼續申購該基金,雖然當時基金凈值已漲至1.8元,但趙太太表示,最多虧了就算前面沒賺。截至2006年底,隨著基金累計凈值升至2.7781元,趙先生當初投資的10萬元已升值至27萬余元,投資回報率達177.81%,此后追加的10萬元投資也升至15萬余元。
喜上添喜的是,年底趙太太查出懷了3個月身孕,家里要添個金豬寶寶了。趙先生表示,這筆基金就當留給孩子的教育基金了,趙太太笑著連連稱是。
點評:去年,167只股票型基金平均凈值增長率達到113.77%,其中,共有125只基金實現了凈值翻倍,給投資者帶來了超過100%的投資收益。
從年度業績排名來看,景順長城內需增長基金2006年的份額凈值增長率高達182.27%,穩居榜首。上投摩根阿爾法、上投摩根中國優勢、富國天益價值、銀華核心價值優選分別以173%、171.56%、167.02%、164.4%的收益率排名二至五位。
作為家庭理財中最省時省力省心的選擇,基金投資是一種中長線的投資,不像買賣股票那樣在一兩天內也許就可以見到成效,更不像銀行活期存款那樣隨時可以取用,所以選擇基金作為投資工具,最好作為一種中長線投資,以求獲得穩定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