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在人民幣升值、美元停止升息以及國內股市持續火暴的背景下,國內各
銀行的人民幣理財產品也紛紛作出調整。
近期,以“打新股”為投資主業的集合理財產品,正在席卷整個理財市場。而繼中信、興業、民生等銀行后,工行也于近日殺入“打新股”理財戰團。所謂“打新股”人民幣理財產品是指,以申購新發行的股票為主要投資方向的產品。專家介紹,與此前的一些固定收益類型的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只有3%左右相比,新產品的收益水平有不小的提升。
以工行近日開始發行的“穩得利——新股申購專項信托理財計劃”為例,據工行負責人介紹,該產品預期年收益率起點為3%,最高可達10%,這與此前中信、民生類似產品的預期收益率基本相當,高于普通型人民幣理財產品。業內專家介紹,今年5月新股發行重啟以來,股市打新股的綜合收益率高達8%至10%,而明年中國人壽、中國移動、中海油等大盤藍籌股將回歸A股上市,打新股的收益可能會更高、更穩定。
盡管新產品預期收益較高,但專家也提醒投資者,銀行打新股產品同樣具有風險。其風險主要包括,新股發行頻率具有不確定性。如果發行頻率降低,則新股申購的次數和中簽率會大受影響,收益率也自然會降低。另外,如果新股上市首日跌破發行價,則打新股理財產品在理論上存在虧損的可能。
交通銀行北京分行
外匯交易主管王鵬告訴記者,由于今年以來美元停止升息、國際
債券市場長短期利率差別不大,甚至出現倒掛的情況,過去與美元利率等掛鉤的理財產品一時難以為繼,“打新股”人民幣理財產品的出現代表了新的產品趨勢。
王鵬表示,隨著國內投資者越來越成熟,明年銀行理財產品也將更加多樣化。銀行將不僅僅著眼于“傻瓜型”理財產品的推出,在風險與期限的設計方面將更加不固定,并且可能會與資本市場聯系更緊密。
民生銀行首席金融理財師鄭翔則表示,隨著個人人民幣業務對外資銀行開放,對高端客戶理財服務上,中外資銀行的競爭將更加激烈。而“定制化”的理財服務需要更多的產品做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