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富的三個問題
江先周認為,對于財富觀,有三個問題是必須要解答的,即財富的作用,怎樣創造財富和怎樣使用財富。
人們對財富的看法總是千差萬別,有人視金錢為糞土,有人就愛財如命,在江眼中,“財富是構成現代社會人類幸福生活的三個要素之一,必須正確認識,充分重視,其它兩個要素是健康和自由”。
顯然,現實社會對于財富和幸福關系的討論常常是微妙而充滿爭議的,比如媒體推出“幸福指數”,但在輿論導向上一般是傾向于否定財富與幸福的關系,雖然這種反對主要針對的是某些地方政府盲目追求GDP帶來的貧富差距、環境污染等社會問題,但卻總會令“財富”二字籠罩上一層陰影。江對此的看法是“未必合理”。他認為,首先要肯定收入決定幸福的說法是錯誤的,收入和幸福感并不是呈直線同比例上升的;但否認二者的關聯、否認財富的作用也是不可取的,比較幸福指數要以比較人的欲望層次為參數,有什么樣欲望的追求,這種欲望能不能及時得到滿足,才能產生幸福或者不幸福的感覺。
“可是欲望由于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層次、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經歷來說高低程度都是不一樣的,所以就有一個社會合理的、主流的、健康的生存欲望的標準,應該是以這樣的一個標準去衡量。人們應當擁有能夠滿足合理欲望需求的財富,享受有品質的生活。”
那么,怎樣去創造財富呢?這顯然是一個古老卻極富誘惑力的問題。“人們承認勞動致富,卻常常忽略投資也是創造財富的一種渠道;勞動是致富的基礎,投資是致富的關鍵,長遠來看,人的一生當中主要的財富來源不一定是勞動所得,而是投資所得。”
江向我們舉了這樣一個例子:甲乙兩個年輕人,假使20歲開始工作賺錢,每年能節約14000塊錢。兩個人對待這14000的方式不一樣,甲把它存在
銀行,每年的利息5%,乙把它拿去做投資,每年收益20%。到他們60歲的時候,甲成為百萬富翁,而乙成為了億萬富翁。初始投資是一樣的,投資期限也是一樣的,差別就在于不同投資工具所帶來的收益水平相差很大。
“當然,這是一個比較極端的例子,而且這5%和20%的收益都是每年以復利的方式再投資。但我們能得出的結論就是,以不同的觀念、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投資工具進行投資理財,未來的財富將會產生巨大的差距。”江說,他希望越來越多的人能知道這一點、理解這一點。
美國證券市場1980年到2000年標準普爾指數年平均增長率是16%,因此從歷史經驗來說,江認為以基金的方式進行投資,基金取得與指數相同的收益,是能夠接近20%這樣一個“夢想值”的。
“如果說20%是一個極高的奢望,那么投資理財至少應實現三個目標:一是保證我們的資產能夠抵御通貨膨脹的侵蝕;二是使自己的財富增長與國家財富增長的速度保持一致,至少與GDP增速一致;第三是到60歲退休的時候,你的生活質量比退休之前不下降。”
作為我國首批銀行系基金管理公司,建信基金從成立伊始就致力于以穩健的經營、專業的投資和優質的服務,幫助投資者分享經濟成長,獲得穩定回報,實現財務自由,享受財富生活。將個人資產委托給基金管理公司進行管理也已經越來越成為一種趨勢。
說到財富的使用,江先周更多地提到了社會責任這四個字。而就在不久前建信基金成立一周年的時候,建信也用成立愛心基金、資助北大貧困學生的方式來表達了他們回饋社會的承諾。“這源于建行的傳統,現在我們繼承下來,未來我們會做得更好”,江先周最后說道。
甲乙兩個年輕人,假使20歲開始工作賺錢,每年能節約14000塊錢。兩個人對待這14000的方式不一樣,甲把它存在銀行,每年的利息5%,乙把它拿去做投資,每年收益20%。到他們60歲的時候,甲成為百萬富翁,而乙成為了億萬富翁。初始投資是一樣的,投資期限也是一樣的,差別就在于不同投資工具所帶來的收益水平相差很大。
投資理財至少應實現三個目標:一是保證我們的資產能夠抵御通貨膨脹的侵蝕;二是使自己的財富增長與國家財富增長的速度保持一致,至少與GDP增速一致;第三是到60歲退休的時候,你的生活質量比退休之前不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