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2006年的個人理財市場,既可以看到人民幣理財、外幣理財產品等“老面孔”,同樣也有QDII、儲蓄國債等“新角色”,還有不少“新瓶裝舊酒”的內容。同時,從宏觀經濟面來看,央行加息、放開
外匯限制,以及《外資
銀行管理條例實施細則》的發布,使百姓投資理財的選擇變得更多。
火爆與股市沾邊
2006年股市的火爆行情,使人們的投資熱情全部撲到了股市中,然而賺了指數不賺錢,投資理財產品的優勢于是重新顯現出來。特別是那些與股市沾邊的產品更是銷售火爆。除了基金公司之外,券商、銀行、信托公司,甚至
保險公司都推出相關產品,沾了股市的光。
從近年的理財產品收益來看,券商推出的集合理財產品,信托公司的證券投資信托以及投資開放式基金的信托,隨著股市的火爆,收益率水漲船高。特別是前兩年“萎靡不振”的投資連結險,在今年也揚眉吐氣,一些投連險的年收益率甚至超過了20%。人民幣理財產品開始推出一系列搖新股的產品,預期收益率相比普通產品大大上升。至于外資銀行的掛鉤理財產品,更是涉足了香港和美國的股市,掛鉤香港的藍籌股,甚至是巴菲特的股票。從銷售情況來看,這些產品以獨特的概念,引發了投資者的追捧。
低迷QDII遇冷
要是在2005年,理財市場只要有新品出現,馬上就受到投資者的追捧;但在2006年,這種情況發生了180度的大轉彎,一些理財新品不僅沒有受到市場的追捧,發行狀況更是低迷,大大出乎市場的預料,首當其沖的就是QDII。
QDII(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產品是在2006年全新面市的理財產品之一。讓各家銀行始料不及的是,投資者并沒有表現出很大的熱情,一些銀行的理財產品在第一天竟然只賣出了幾份。究其原因,雖然QDII的理財產品均投資于收益穩定的境外資本市場,但是由于有人民幣升值因素,同樣是冒著匯率風險,投資者情愿選擇收益更好的產品,而非QDII。
另外一個應熱未熱的品種是儲蓄國債。央行加息之后發行的第二期電子式儲蓄國債未見熱捧。市場人士分析,這主要因為在其他理財市場火爆的情況下,投資者擔心一旦投資了儲蓄國債,便失去其他投資獲利的可能性。
競爭百姓得利
2005年,典當以其便利的服務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但是進入2006年,銀行意識到百姓在短期小額融資上的需求,于是像無抵押貸款、循環貸款以及增加信用卡授信額度等一系列措施出現,使得典當費用高的弊端逐漸顯現。
俗話說: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在投資理財市場上,機構之間相爭,得利的是普通百姓。除了銀行與典當行的競爭之外,銀行之間的競爭也是2006年的一大看點,其中中外資銀行在理財市場上的博弈推升了產品的層次,像人民幣理財產品出現的掛鉤品種、外幣理財產品中提前中止權的出現,都使2006年理財市場的天平更加傾向于普通百姓。
新品與國際接軌
在2006年的投資理財市場,最為搶眼的就算黃金了。去年5月,國際金價一舉突破了每盎司700美元,雖然隨后金價出現了大幅波動,但人們的投資熱情卻沒有減退。各大銀行適時推出了各種紙黃金和實物金產品,像中行、工行推出的一些產品,還與國際金價直接掛鉤。
另類鑄就新看點
2006年的市場上,許多另類理財產品吸引了大眾的目光。從普洱茶到翡翠,從葡萄酒到鉆石,另類投資理財產品以其實用性和高收益率成了市場新看點,其中最為搶眼的還要算藝術品。
2006年的藝術品拍賣市場上,不僅可以在拍賣會上看到越來越多的“陌生面孔”,一些銀行也紛紛為自己的貴賓客戶開設了藝術品投資沙龍,特別是中國藝術品受到海外市場的追捧,使我們更有理由相信其在今后將成為投資市場上不可或缺的一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