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桶金看晉商早期發家史 |
發布日期:2006-12-26 20:51: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了解晉商如何挖到第一桶金,是對歷史和先人負責,也可以啟示今天希望成功的創業者。學晉商,先學晉商的品德。
資本主義社會的原始積累過程也許充滿了對外殖民、掠奪的血和淚,但晉商的第一桶金主要還是來源于自己的勤奮和才智,再加上抓住了“開中制”和清王朝統一中國這樣的好時機。晉商中許多成功的大戶,如曹家、喬家、侯家、冀家、渠家、常家等,都是從一無所有的貧苦農民經過很多代人努力成為富商的。
他們在成功之后也走了官商結合之路,但在起步挖“第一桶金”時,完全是靠自己的努力。就是明代張、王這樣富可敵國的富戶,起先也是自我奮斗,成功后才有人去讀書、當官,靠權力而達到頂峰的。了解晉商如何挖到第一桶金,是對歷史和先人的負責,也可以啟示今天希望成功的創業者。
美國社會學家喬治·吉爾德在《財富與貧困》一書中指出,“財富大半是思想的產物,而不是金錢的產物。”這就是說,人之所以窮,主要是自己安貧樂道。一個人只要想富,總可以通過奮斗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晉商最集中的晉中這一帶,自然條件惡劣,人多地少,生活相當艱難。那些安于貧窮的人,就一代一代地在這塊土地上自生自滅。但少數不甘貧窮的人卻在尋找并嘗試不同的脫貧之道。
在封建社會,窮人的脫貧之道一是“造反”,二是經商。山西民風淳樸,沒有造反的傳統。歷史上,沒有一次農民起義發生在山西,也沒有一個農民起義的領袖或重要將領是山西人。于是,那些不甘貧窮的人,就走上了外出尋找脫貧之道的漫長而艱難的旅程。
明代王家兄弟王瑤、王現走遍了大江南北;明末范家的范永斗奔波于張家口和遼東之間;清初曹家的曹三喜來到了遼寧朝陽;喬家的喬貴發來到了內蒙古包頭;常家的先人來到張家口這一帶;侯家的侯萬瞻父子從南到北販運絲綢,經歷了幾十年的風雨;渠家先祖渠濟是走鄉串戶的貨郎,以后又到包頭。這些今天如雷貫耳的晉商名家,哪一家不是不甘貧窮,走上了開弓沒有回頭箭的創業之路?沒有改變貧窮的決心,他們如何能走上這一步?
外出經商其艱苦自不必說,關鍵是要能經得起慘敗的考驗。當年喬家的廣盛公在包頭從事“買樹梢”的投機買賣。“買樹梢”相當于買青苗,在春天把農民未長成的莊稼買下,到秋后按預定的價格收購。未來是不確定的,“買樹梢”是大收益與大風險并存。
喬家有一次“買樹梢”失敗,瀕臨破產,幸虧有同仁相助才渡過難關。以后,喬家用三年的時間還清舊債,才有了新起步,并把廣盛公改為復盛公。如果面臨破產、債權人討債,喬貴發一死了之,以后還有喬家嗎?晉商中這種從困境中求生存與發展的例子不少。那個時候,支撐他們的不是財產,而是一種“不服輸”的精神信念,正是這種信念在以后變成巨大的物質財富。
與成功的晉商同時出去闖天下的人當然不止我們今天知道的這幾家,但為什么只有他們成功了,而失敗的是絕大多數呢?我想這有一個眼光的問題。換句話說,成功的人不僅要有艱苦奮斗、不怕挫折的精神,還要有超出別人的眼光,能抓住商機。僅僅能吃苦、勤勞、堅強,還不能保證成功,還需要有能力。有眼光和能力,才能抓住別人看不到或抓不住的商機。
張、王兩家抓住了“開中制”后的鹽業貿易,侯家抓住了絲綢貿易,常家抓住了與俄羅斯的茶葉貿易,范家抓住了與尚未執掌中原的女真人的貿易,日升昌抓住了票號業,這些我們都已熟悉。這里,再講一個并非晉商著名大戶的例子。
明代有一位不出名的山西交城縣農民王權,家境貧困又遇大災,投奔兄長當伙計的店,照顧有病的東家。東家被他無微不至的關懷感動,給他500兩銀子開店。王權回鄉時認識了一位在李自成軍中管后勤的小官,知道他們正進軍北京,而且勢不可當。
王權注意到義軍帶的是一種陜西米脂一帶的涼帽(李自成進北京油畫和昌平李自成塑像上的那一種),估計他們到京后涼帽都壞了,必定要換。于是,他便到陜西大量收購。涼帽從3個銅錢漲到18個,他仍然收購,以后李自成部隊進京,以每頂1.8兩銀子的高價收購涼帽。王權大賺一把,被稱為“涼帽王”。市場上機會常有,但能看準并抓住的人并不多,成功的晉商就是這為數不多的智者。
我們常講“小富靠智,大富靠德”。這就是說,成大事者不會去玩弄那些權術,而在于有做人的大德。許多人在開始創業時往往饑不擇食,什么缺德事都干。晉商中這樣的人當初肯定也不少,但他們以后無一成大事,賺幾個小錢后就銷聲匿跡了。所以,留下的都是做成大事者的成功事例。
電視劇《喬家大院》中喬致庸堅決制止往胡麻油中摻假一事,歷史上確有其事。當時,許多商人普遍的做法是把小米粥的湯用攪拌法摻入油中,短期內從顏色上看不出來,也不致毒死人,吃下去后也沒有不良后果。喬致庸反對的正是這種做法,要賣就賣貨真價實的油。
還有一件發生在喬家復字號的事是,當時許多商號賣面時缺斤短兩,但復字號賣的一斤面實際是一斤一兩。表面看去,喬家是傻子,實際上消費者并不傻。他們以后都到喬家買面,把其他商號都擠垮了。我想,《喬家大院》中每塊1斤的茶葉實際上是1斤1兩,應該是根據這件事的藝術創造。那些自以為聰明的商號總以為自己比消費者精明,就用了各種方法蒙騙消費者,實際上消費者什么不明白?
經濟學告訴人們的一個真理是:人人都是理性的經濟人,千萬別以為自己比別人精明。把別人看成傻子的人自己才真傻。當年那些賣摻假的麻油、缺斤短兩的面粉的人,哪一個以后成了大家?騙得幾個小錢回去,又能過幾天日子,遑論大院?
許多人都關心如何創業,如何致富。其實,這里并沒有什么“葵花寶典”,道理簡單得很。當年晉商是這樣走過來的,市場經濟中各國的企業家是這樣走過來的,今天的人仍然要這樣走。道理并不難,無非是有人不愿意這樣走,總想找一條捷徑而已。
對于“原罪”說,我是不相信的。我想那不過是想當然,不過是對成功者的一種敵視。那些有“原罪”的創業者,即使當時看去無限風光,但很快就會受到懲罰。賴昌星、顧雛軍之類當年靠騙術上過“福布斯”排行榜的人,倒臺不也就在幾年之間嗎?只有那些靠勤奮、才智、人品致富者才是大將之才。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