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白扔3000元:年賺200萬 |
發布日期:2006-12-21 19:41: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在黑龍江省海林市山市鎮的這個農家小院里,工人們熟練地做著每天都要重復上萬次的剪切動作,工人們忙碌著,而廠長程萬紅在旁邊算計著利潤的同時也在暗自心疼。
程萬紅:“要是這么一天一天剪下去,每天的損失在3000元錢左右。”
每天損失3000元錢之后還能賺錢,程萬紅到底做的是什么生意,他賺取的利潤是不是來自被工人剪掉的東西呢?
程萬紅:“剪下來的這個徹底報廢了,沒有用了,惟一的辦法就是燒火用取暖。”
每天把價值3000元的東西白白燒掉,程萬紅的話聽起來豪氣沖天,可事實上他也是被逼無奈。如果不剪掉那些東西,他的生意也就沒了市場,那么剪掉的到底是什么呢?
木耳加工廠工人丁桂花:“就是剪這個白點,就是木耳上粘的雜質,白點。”
程萬紅:“剪木耳的根部,這個后邊,根部這兒有鋸末子,把這個鋸末子剪掉,然后把木耳破開,破成一片一片的,一片一片里面藏不住臟東西。”
剪掉雜質后的木耳還要被工人們精選,整個過程下來每斤木耳大約要去掉6%的分量。按今年木耳的最初收購價17元計算,每加工一斤木耳去掉的東西就值一元錢。現在程萬紅的工廠每天木耳加工量不低于3000斤,這樣算來每天損失也不會低于3000元。而在幾年前的木耳市場上,大家伙別說去除雜質,不摻東西就算不錯了。
程萬紅:“那個時候,怎么回事呢,打個比方說,有的時候在鄉下收回來的木耳貴呀,家里邊就是往里摻點水,摻點木頭蓋,是這么的往里加東西。”
去除雜質后,表面看來程萬紅每天損失3000元,可也正靠著這個損失程萬紅從一個鄉鎮木耳經紀人成長為一個能影響東北木耳市場的實力人物。這些變化始于1998年,當時程萬紅靠著父親給的兩萬元錢涉足木耳販賣生意。
程萬紅:“但是做得小,就是下鄉去收,開一輛小車,下鄉去收去。”
記者:“那個時候一年收的話能有自己的利潤嗎?”
程萬紅:“有,但是有一點點,那時候一年賺一萬多元錢。”
可讓程萬紅沒想到的是,僅僅過了一年,他的木耳生意就做不下去了。起因是一直收購程萬紅木耳的上游經紀人轉行了。
程萬紅:“他一改行,外地來接貨的人少了,所以說我們這些人,收小貨的這些人就沒法混下去了。”
那些日子里程萬紅很是苦悶,他覺得坐等別人上門收購不是辦法,還是應該去大市場尋找一下銷路。在程萬紅眼里,中國最大的市場非北京莫屬。1999年的一天,程萬紅和一個同伴坐著火車去了北京。
程萬紅:“這個趕得巧,正好有一個我們山市鎮姓畢的,他也是上北京找市場,他說我在這兒買了一個攤位,我還不敢干了,你們看不行賣給你們算了。”
那位同鄉買的攤位位于北京的大鐘寺干菜批發市場,程萬紅覺得不妨在這個市場嘗試一下,于是他花4000元錢兌下了同鄉的攤位,開始了在北京賣木耳的日子。
程萬紅的弟弟程萬勇:“當時沒錢,哪有錢,就是說到老家買一點,稍微弄點,弄點以后送到北京賣,賣完以后那時候匯款還沒有現在這么方便,賣完以后把攤位鎖了,鎖了以后把錢背回去,到家后再拿錢去買,買回來再賣。”
雖說攤位小,可賣的日子長了,客戶逐漸增多,木耳的銷售量也大了起來。就在程萬紅感覺木耳生意漸入佳境的時候,跟他們合作了一段時間的福建大客戶提出了一個要求。
程萬紅:“他們到后期干得也大了,說這個貨回去又篩又選,耗費人力物力,他說北京工人的工資也高,他就說你這個貨能不能給我們選干凈再送過來。”
把收上來的木耳去除雜質,這種做法程萬紅從沒做過。在當時的市場上,也沒有去除雜質的木耳。可福建的客戶很堅決,他們提出,如果不去除木耳雜質,以后就不再收購程萬紅的木耳了。
程萬紅:“到后期那個老總為了鼓勵我們,也是說建立一個很好的關系,他說趕來年等新木耳下來的時候我跟你們到東北去一趟,黑龍江去看看,然后我再教你們怎么選。”
福建的客戶姓黃,2000年7月,當新木耳開始收購的時候,黃老板如期來到黑龍江。在程萬紅家里,黃老板手把手的教工人如何給木耳去除雜質。
木耳加工廠工人丁桂花:“一開始是姓黃的先過來的。”
記者:“當時你知道怎么來選嗎?”
木耳加工廠工人丁桂花:“那時候就是白點,草,那時候有木耳蓋有白灰蓋什么的都揀出去。”
木耳被去除雜質后,每天就有3000多元被損耗掉了,而在不去除雜質前,那3000元錢等于是賣出的貨款。讓程萬紅安心的是,去除雜質后黃老板給的木耳價格高了,每斤要比沒去除雜質時多賺上一塊多,黃老板和程萬紅從此合作直到現在。去除雜質的木耳也吸引了更多經銷商的目光,其中就有鄭家久。
商貿公司負責人鄭家久:“最初我們辦了公司以后,我們就到哈爾濱牡丹江,找木耳原料,就是原產地。”
鄭家久的公司主營超市業務。他們從外地收購木耳,經過加工分裝后送進超市。當時各地的木耳質量參差不齊,有的還往木耳里摻假。遇到程萬紅之后,鄭家久覺得找到了理想中的木耳供應商。
商貿公司負責人鄭家久:“木耳質量好,干度干,還有沒有摻假,沒有經過什么其它加工。”
從最初的一次2000斤木耳交易量開始,如今鄭家久每年都要從程萬紅那里收進上百萬斤的木耳。
記者:“在超市里木耳的量走得怎么樣?”
商貿公司負責人鄭家久:“一個月能走200萬元的流水,就是說專門賣木耳就能賣到200萬元的錢。”
記者:“一個月?”
商貿公司負責人鄭家久:“對。”
看著鄭家久把木耳輕松地賣進了超市,賺取的利潤還比自己收購木耳賺得多,程萬紅兄弟倆漸漸地有了自己做超市產品的想法。
要進超市,他們首先想到要做市場上不常見的產品——壓縮木耳。
程萬紅的弟弟程萬勇:“這個壓縮木耳就是說頭十幾年的時候就有,但是沒有打開市場,在北京沒有打開市場。”
壓縮木耳沒有打開市場的原因是壓縮過程中混雜了質量不太好的木耳,傷了消費者的心。程萬紅哥倆覺得,十多年過去了,消費者會忘掉那些不好的記憶,現在只要抓住壓縮木耳的質量,也許就能打開一個全新的市場。2003年程萬紅籌建壓縮木耳加工廠,這時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擺在了他的面前。
程萬紅:“想什么辦法把這個木耳塊整好它,就這么開始想,能不能把這個木耳給它分成類,什么樣的壓塊能行,什么樣的壓塊不行。”
別看程萬紅收購木耳是行家,可真要挑選適合壓縮木耳的原料還真費了不少心思,在他眼里,木耳分三種,到底選擇哪種木耳用來壓縮呢?
程萬紅:“一個春耳,一個伏耳,一個秋耳,三樣,這個春耳個頭大,顏色好,形狀也好看,伏耳,伏天生長的,又薄,也發黃,顏色也不好,秋耳,秋天生長期長,個兒不大,而且長出來非常好看,顏色也非常好,后來就選春耳和秋耳這兩種木耳壓塊,把伏耳全部甩出去,不用。”
在人們的印象中,木耳都是很脆的東西,經過壓縮不就都變成碎渣了嗎?程萬紅解決這個問題很簡單,在壓縮之前要把干木耳稍微噴上些水,弄潮后在進行壓縮。壓縮成形后在放進烤箱烤干,這樣一來即保證了形狀又保證了木耳的質量。
程萬紅:“拿出一塊來。”
記者:“這樣壓縮的能夠幾個人吃?”
程萬紅:“這一塊一家三口吃的話綽綽有余。”
記者:“這塊多大?”
程萬紅:“25克。”
記者:“25克就夠一家人吃嗎?”
程萬紅:“對,滿夠一家人吃。”
記者:“看著也不大?”
程萬紅:“泡開看看就知道了那就看一下。那就用熱水泡,用熱水泡比較快一點。”
記者:“一會就能全部脹開嗎?”
程萬紅:“對。”
也就十幾分鐘的功夫,泡在碗里的木耳漸漸地脹開了。從水質上我們可以看出,經過除雜后的木耳非常干凈。
程萬紅:“吃的時候就必須泡半小時以上,因為泡的時間稍微長一點,發泡率還好,口感也很好。”
現在,程萬紅生產的壓縮木耳打進了很多城市的超市,成了目前一個主要的利潤來源,而另一個利潤來源卻一直被他遮掩著。
記者:“怎么樣這個?”
程萬紅:“還行,這貨干凈度有,干凈度可以。
”
記者:“剛才說都收購到900公里以外了?”
程萬紅:“900公里以外拉回來的,拉這么點貨回來,現在家跟前沒有貨了。”
公司員工盧文福:“已經到俄羅斯邊界了。”
記者:“都已經到俄羅斯邊界了?”
公司員工盧文福:“對,伊春過去到嘉蔭。”
記者:“現在這個貨這么緊缺嗎?”
公司員工盧文福:“太緊缺了。”
跑到900公里外收購木耳,木耳真的緊缺嗎?在一名專門給程萬紅供貨的經紀人那里,我們了解到了事情的另一個說法。
經紀人李君剛:“現在還不緊張,貨有的是,但是現在老百姓的貨少了,木耳販手里貨特別多。”
木耳經紀人為什么大量囤積木耳呢?其中的原因也正是程萬紅一直遮掩著的利潤來源。2005年種木耳的人多,木耳產量大,直接導致木耳價格走低。常言道,谷賤傷農。2006年很多農戶根本不想再種植木耳。
程萬紅:“2005年的時候老百姓盲目去種,種得太多,后期我調查有三分之二的老百姓不去種了,剩下三分之一的老百姓還減半,2006年的產量就是這些,所以說今年的貨肯定是不夠賣,這么的今年的存貨就多一些,把所有資金全存貨了,又從信用社貸了一部分資金,也都存貨了。”
把資金全部用在壓貨上,看似孤投一擲,其實有驚無險,考驗的就是程萬紅對市場的判斷。而在買進賣出中,程萬紅把木耳的利潤賺到了極致。
記者:“現在價格起來了嗎?”
程萬紅:“價格起來了,一斤從18元多漲到25元多,好的有30多元。”
如今,程萬紅依靠對木耳產業的判斷和經營在行業里闖出了名氣,可他也很低調,一直躲避著年銷售額和利潤之類的問題。可通過給他供貨的經紀人口中,我們也許能體會出程萬紅在木耳這個普通行業里所創造的財富。
經紀人李君剛:“像大哥手里這些貨,全都是十七八20元收的,他這10幾萬斤,他賺五六十萬元七八十萬元沒問題,像他一年掙300萬200萬元,稀松平常,我們掙小錢,真事。”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