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經》雜志 如果讓你選擇一項投資活動,既有超過50%以上的高回報,又可以在一種優雅的環境中去完成——你一定脫口而出:藝術品投資。
中國持續近3年的當代藝術品投資神話,現在仍在上演,一幅小小的油畫,可能就會讓你開回家不止一輛的寶馬……
在越來越多人的眼里,藝術品似乎已成為最后要抓住的暴利市場機會,時不我待……
果真如此嗎?只賺不賠的市場是不存在的。
一位藝術市場的資深操盤手曾告訴他的客戶:我不能告訴你買什么東西一定賺大錢,但我可以告訴你:千萬不要買哪件東西——它會讓你虧錢。止損有時候比盈利更關鍵。
《錢經》想說的是:賺錢是個人的造化,我們基本無能為力。但及時指出藝術品投資板塊中,哪些區域有雷區,是我們的責任。
一位長年持續買進當代油畫的資深藏家告訴記者,2006年他已經不買油畫了,原因很簡單:當那么多外行都在瘋狂買進油畫的時候,內行往往就不敢再買了。
“跟風”買進的高風險
如果現在仍然執著于探討中國藝術品投資“泡沫論”,似乎就有些天真的孩子氣了,因為任何投資行為都會有風險存在。即使你什么都不做,風險依然存在——通貨膨脹會逐年侵蝕你的存款——甚至有些時候,什么都不做比投資中的風險更大。
藝術品投資中的風險如真偽判斷等等不一而足,但當前國內最火的當代藝術品投資領域中,“跟風買進”已經成為威脅投資者們的最大風險。一位長年買進當代油畫的資深藏家告訴記者,2006年他已經不買油畫了,原因很簡單:當那么多外行都在瘋狂買進油畫的時候,內行往往就不敢再買了。
拍賣公司逐利為先,本在情理之中,不應指望拍賣公司對當代藝術的發展起到什么歷史定位和引導作用,那是畫廊和美術館、博物館的事情。問題在于拍賣公司對商業前景看好的藝術家的“追捧”,直接導致了一些初入市的藝術品投資者的“跟風”。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研究》主編助理殷雙喜指出:這是遲到的“尾聲”,不僅是因為在拍賣公司那里,你只能買到已經十分成熟的流行的藝術品。更重要的是,你不具有前瞻性的藝術眼光,也就不能掌握藝術品升值的主動權,在高價購入那些高檔的時尚產品時,也同時購入了更高的風險。
想一想,有些藝術家自1992年以來就已經畫出了定型的風格產品,十幾年不變,生產了多少大同小異的東西。在藝術史上,生前紅火,一畫難求,死后寂寥,畫價大跌的畫家不在少數。畫價的高低是由多種因素形成的,畫價高不等于藝術史的價值高,這本是一個常識,但卻有不少人寧可到處收集拍賣公司圖錄,詳細記錄拍賣價格,也不愿花時間去參觀畫廊、美術館,閱讀藝術史,向專家咨詢。
網絡上對于新手有一個稱號叫“菜鳥”,用來描述那些“跟風”進入藝術市場的新手,也許是相當貼切的——他們不顧生死,飛到當代藝術市場這塊火紅的砧板上,只能成為那些市場操縱者盤中下菜的鳥,真是“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啊。
蘇富比和佳士得如果不能在拍品質量上和中國公司拉開較大差距,將難以成功取得領先地位。但無論如何,我是贊成蘇富比它們進入大陸目前混亂的藝術品拍賣市場,這樣對國內某些黑幕重重又長期處于壟斷地位的拍賣行無疑會是一場很有益的沖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