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按揭中的不公平條款理當清算 |
發(fā)布日期:2006-12-9 14:48: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有過按揭買房經(jīng)歷的人大多知道,備齊各種證明文件以供銀行審核,是貸款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程序。但他們中有些人不知道的是,他們在小心翼翼地向律師奉上各種資料的同時,還得支付一筆不菲的律師費,只是這筆錢混在名目繁多的收費中,未必引起每個消費者的充分注意。 銀行對貸款人進行資質(zhì)審核,是其為了減小風險而采取的避險措施,自然無可厚非,但銀行雇人把關,卻讓消費者買單,顯然是十足霸道。有報道稱,北京市消協(xié)明年將對“按揭律師費”有所動作,應該算是“為民除害”。
銀行畢竟不是強盜,出臺如此荒謬的規(guī)定,必然也有自己的說辭。譬如要求每個求貸者提供資信證明,是銀行對貸款人進行資質(zhì)審核的必要條件,但這一審核工作本該由銀行自行承擔,銀行因工作量大而無力自行完成,才雇用律師作為幫手協(xié)助。銀行雇用幫手,費用卻由消費者買單,這是只有在壟斷的強勢下才會出現(xiàn)的怪事。信貸本為金融產(chǎn)品,住房信貸則一度是供給嚴重不足的緊缺的商品,身為壟斷供給的國有銀行,對消費者提出些苛刻的要求,幾乎在“情理之中”。對于大多數(shù)購房者來說,能夠完成各種繁復的程序,順利貸到款、買到房,已經(jīng)是天大的幸事,為此付出幾百元律師費自證清白,似乎已經(jīng)是可以忽略的代價。荒謬的按揭律師費能夠順利收取多年,已經(jīng)充分證明銀行在信貸交易行為中的強勢地位。
而且由銀行的強勢地位所導致的不平等做法,尚不止律師費一項。在申請購房按揭時,消費者不但要以所購房屋為抵押,而且大多數(shù)還要在銀行指定的保險公司購買保險,而保險的第一受益人卻不是消費者自己,而是貸款的銀行,由此銀行獲得了“抵押加保險”的雙重保護。銀行為自己設計了天衣無縫的風險防范機制,消費者卻再次為銀行的避險設計買單。
有學者分析,銀行的上述種種制度設計,是在大量呆壞賬重壓之下的過度防護,似乎消費者所做的犧牲,是在為國家的金融安全做著貢獻。
然而這樣的說法很難服人。首先,到目前為止,住房按揭的還款高峰和風險高發(fā)期均未到來,國有銀行的呆壞賬絕少因住房貸款而生,銀行未雨綢繆之意雖然可以理解,卻畢竟有前人得病、后人吃藥之嫌。況且銀行為了達到減小風險的目的,不是采取加強監(jiān)管措施、提高管理水平的正確方法,卻繼續(xù)以不計成本的粗放方式,試圖以疊床架屋的雙保險、三保險方式,達到規(guī)避風險的目的,而所“不計”之成本,卻無情地轉嫁到消費者身上。在信貸緊缺的環(huán)境下,消費者固然只好忍痛接受,而金融競爭一旦趨緊,向消費者轉嫁成本的方式必遭唾棄,“內(nèi)功”依然欠缺的國有銀行也就很難再繼續(xù)拉住已經(jīng)深受其害的消費者。
而從實際效果分析,國有銀行所設計的這些粗放措施,也并未真正起到有效規(guī)避風險的作用。不久前轟動一時的森豪公寓騙貸案中,銀行精心設計的風險防范機制被輕松突破,6.45億元的虛假按揭大案,給當事銀行造成巨大損失。據(jù)知情人介紹,在整個騙貸過程中,銀行中的腐敗分子與律師、開發(fā)商,三方知情、合謀,視銀行的一系列看似嚴格的制度如無物。即使是在一般的日常業(yè)務中,律師事務所一旦被銀行所“指定”,幾乎等于獲得了旱澇保收、一本萬利的長久財運,為獲得這樣的機會,在律師事務所與銀行之間會發(fā)生些什么,每個中國人都能想象。
北京市消協(xié)已經(jīng)鼓勵消費者保留證據(jù)、準備訴訟,每個消費者都應該給予積極的響應,這既是維護自己的權利,也是在警醒和挽救國有銀行。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