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晚報 去年7月,在英國嘉士德拍賣行,中國元青花“鬼谷下山”的瓷罐以約2.3億元人民幣創下了元青花的拍賣紀錄。之后,在某雜志刊登了一條消息,即景德鎮某造瓷場出售高仿元青花“鬼谷下山”罐,售價8800元。今年7月,某私人博物館展出24件“鬼谷下山”高仿品,并以單價10萬元出售。類似的仿制活動可能每天都在上演,世界的各個角落不知道有多少個“鬼谷下山”正在被仿制著。
文物復、仿制活動是好事還是壞事?民間機構有進行復、仿制活動的資質嗎?“真假”充斥的文物市場現狀如何,它會向一個怎樣的方向發展?帶著眾多的疑問,我們采訪了原國家文物局局長孫軼青。
復制:可以亂真,不能真亂
仿制:沒有壞處
孫老認為,文物復、仿制活動不但現在有,歷史上有,以后還會有,這是社會需求造成的。目前我國沒有明確的法規限制民間仿制,只要不將仿制品當真品賣都合法。“鬼谷下山”們的仿制者注明藝術品是仿制的,也就無可厚非。而在藝術品復制方面有嚴格的規定,如果復制的是國家級的藏品,必須經過國家相關部門的批準,并且有實物做標本。
藝術品有四個層次的區分,包括:真品、復制品、仿制品、贗品。復制品,一般是博物館為了保護真品或延續真品壽命而制作的。它的制作嚴格,要求從用材、形體、工藝、風格上與原作、真品一致。仿制品則不同,它是藝術家為了提高藝術水平,或者是充當商品滿足社會需要而做。孫老認為:復制品可以達到亂真的效果,但不能真亂,不能將復制品充當真品出售。而民間機構如果有能力仿制,保證注明所制作的是仿制品,對文物、藝術品的普及沒有壞處。在仿制機構魚目混珠的情況下,文物市場有它自身的發展規律,經過一個過程的淘汰之后,會走向和諧。
真品未必水平高 仿品未必工藝低劣
目前,藝術品市場上“假”風盛行,充斥著大量的仿制品,甚至以假亂真的贗品。有人做過大膽的預測,文物市場上至少七成東西是假的。孫老認為,雖然藝術品有真假、優劣之分,但真品未必藝術水平高,仿品未必水平就低,不能忽略“假東西”的藝術價值。他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張大千知道徐悲鴻喜歡字畫,經過一番精心準備后決定跟徐悲鴻開個玩笑。他先仿好了一幅名畫,隨后拿到琉璃廠,與店家說明其中的“種種”。有一天,徐悲鴻又來光顧琉璃廠,他一眼看上了張大千仿的那張“名畫”。店家開出了300大洋的高價,出于對畫的極度喜愛,徐悲鴻還是買下了它。買到“名畫”,徐悲鴻自是高興,便請張大千到家中做客,共同欣賞。張大千觀摩了畫作后,告訴徐悲鴻這是一幅偽作,徐悲鴻聽后很是不悅。只見張大千一臉得意地往手指上蘸了點口水,將畫的右下角浸濕,慢慢地“張大千”露了出來。徐悲鴻一時間語塞,很是尷尬。但接著張大千哈哈大笑掏出了300大洋,將錢返還給了徐悲鴻。
徐悲鴻是個大收藏家,眼力可不是一般人能比。張大千仿的畫都能將他“迷住”,可見張大千藝術水平之高,也很好地印證了仿品未必藝術水平就低。從另一個方面看,張大千只是跟徐悲鴻開個玩笑,并不是想拿自己的仿品當真品來騙取徐悲鴻的錢財,這又是對上面提到的亂真而不真亂的最好詮釋。
文物市場開放程度還不夠
1984年以前,我國只有一個文物商店,文物買賣都集中在這里。老百姓拿個“傳家寶”去賣,文物商店不收,拿到大街上去賣又不合法,執法部門盯得很緊。“情況很不合理。所以,我在當國家文物局長的時候,一直在呼吁開放文物市場。”
孫老認為,現在的文物市場開放得還不夠。比如,有些人在古玩、文物方面具有興趣、專長,但是他們如果想擁有自己的博物館或者文物商店,就會受到注冊資金和專家隊伍等方面的限制。他主張將文物市場變成一個自由貿易的市場,并繼續開放文物復、仿制市場,使之在堅持與改革開放的總方向一致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滿足社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