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財通”、“匯得利”、“匯利豐”、“匯聚寶”、“匯得贏”、“理匯寶”這些都是人們熟知的
銀行外匯理財產品,分別出自工、農、中、建四大行的手筆,他們不僅在名稱上極為相似,承諾的收益率的不相上下,掛鉤的載體也大致相同,盡管極其雷同,但這并不影響它們在北京市場上受到的追捧程度。各行趁熱打鐵、緊鑼密鼓,時有新的產品推出。
美元加息不減北京市場的熱情
在世界經濟穩步增長、全球通貨膨脹壓力不斷加大的形勢下,各主要經濟體紛紛收緊貨幣政策,新一輪的全球性加息周期逐步形成。2006年年初到六月底,美元已經連續四次加息,而近期關于美元再次加息的可能性,各界亦紛紛猜測,尋找蛛絲馬跡。各銀行的外匯理財產品以美元居多,因此,美元的加息將帶來不可忽視的影響。
據工行個人金融部的專業人士介紹,倘若美元加息,就意味著國內居民美元儲蓄存款的利率會相應地提高。也就是說,現在客戶購買外匯理財產品后,可能出現一段時間實際收益不如儲蓄存款收益的局面。所以會給外匯理財品帶來不小的贖回壓力。另外,港幣上揚、人民幣升值因素也會帶來一些影響,但銀行推出外匯理財的熱情不減,并相應調高預期收益率,在北京,各行的外匯理財產品并沒有因此而遭冷遇。
以北京銀行為例,其外匯理財產品“心喜”今年上半年共募集外匯資金8554萬美元,帶來新增儲蓄2000余萬美元。北京銀行相關負責人說,“心喜”產品的熱賣主要歸于以下原因:一是品種豐富。半年來,北京銀行連續發行10期產品,推出33款理財品種;二是產品收益率高。其美元360天信用掛鉤型產品最高年收益率可達5.36%。
工行北京分行的個人外匯理財產品銷售額一直領先于其他銷售區,據稱,工行北分和廣東營業部分別名列工行美元產品和港幣產品銷售額首位。
這與北京市場一貫偏好收益大的產品十分不開的,美元的多次加息促使各家銀行普遍提高收益率,這自然成為外匯理財產品熱銷的重要原因。
上海外匯理財面臨信任危機
在上海,銀行外匯理財產品顯然沒有得到與北京市場相同的待遇,盡管上海居民手中握有更多的外匯,看似需求量更大,但他們在紛繁的理財產品中對外匯理財冷眼相待,并不為其高收益的吸引力所動。不僅如此,上海銀監局不斷接到的對外資銀行外匯理財的投訴,更令整個外匯理財市場都遭到了信任危機。
上海的張先生曾經委托某國際知名銀行的私人銀行為其進行個人理財服務,購買了該銀行設計的外匯產品。但是理財的結果是,張先生在四個月中,個人財產蒸發12萬美元。像這樣的外資銀行理財致使投資熱血本無歸的例子在上海并不罕見。
上海銀監局分析主要原因時認為,一是部分外資銀行在銷售及售后服務機制上還存在一定缺陷,二是我國金融消費者的風險認知能力與金融知識還有所欠缺,風險自擔的意識不強。隨著人民幣升值以及美元的連續加息,不少外資銀行推出的期限較長的期權類衍生外匯產品,都達不到產品出售時設計的收益區間,不少投資者跑到銀行,要求提前終止外匯理財協議。再加上部分外資銀行外匯理財產品結構不夠靈活,又不承諾保本,也引發了不少投資者因為投資出現損失后與銀行的糾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