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我國來說,規范和發展衍生產品交易是金融改革的應有之義,是中國
銀行業金融機構和廣大銀行業客戶參與全球競爭的必經之路。培育我國金融衍生產品市場,就是要求一定要注意以參與者為本,通過推動所有參與者提高專業化知識與理解,提高運用金融衍生產品的能力,提高管理風險的能力,最終推動衍生產品市場以及整個社會經濟金融的和諧發展。
目前我國衍生產品市場的參與者主要包括:
商業銀行。商業銀行是我國金融資產規模最大的金融機構,作為國內相對規范并具有一定衍生產品交易經驗的參與者,在衍生產品市場中承擔著交易商與做市商的角色,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我國衍生產品的種類與規模。最近一段時間,隨著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不斷完善、人民幣利率市場化程度的不斷加深、商業銀行代客境外理財、商業銀行參與基金管理、商業銀行加快推進改革利用境內外資本市場以及開展境內外兼并收購等活動,商業銀行面對的市場風險越來越明顯,越來越廣泛,因此,必須要學習使用現代衍生產品來專業化地規避這些風險,從忽視和被動適應逐步轉變為主動防范。
另外,中資銀行目前的非利差收入僅占整個收入的10%左右,而國際大銀行的相應比例為50%左右。衍生產品業務是非利差收入的重要來源,商業銀行必將通過不斷擴大衍生產品的交易種類和客戶范圍,來提高其非利差收入比重,改變贏利模式與結構。
其他銀行業金融機構。目前這些機構從意識、人員、系統、內控以及各級管理經驗上而言尚不具備成為交易商或做市商的能力,在一定時期內仍然需要以商業銀行客戶的身份來使用衍生產品,但這些機構在數量上和資產規模上正在快速發展,將成為未來衍生產品市場上非常重要的機構參與者。
工商企業。隨著我國匯率形成機制的不斷完善以及利率的市場化,規避市場風險對于工商企業發展的戰略意義日益凸現。但是,我國相當數量的工商企業,尤其是絕大多數的中小企業并沒有認識到這種外部環境的變化,或者是粗淺地意識到了,但卻不具備理解和運用現代衍生產品來管理和規避生產經營活動中各種金融風險的知識、能力與人才。
我國過去在這方面有很多經驗和教訓,一些大型國有企業在從事金融衍生產品交易活動中就出現過巨額的風險和虧損。廣大中小企業更是因為外部金融環境的變化被動受災,特別是那些處在生產價值鏈上游的中小企業。所以說,如果不能培育出成千上萬能夠合理運用衍生產品的企業客戶,衍生產品市場就不可能實現持續、和諧發展。
個人。隨著我國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投資理財需求多樣化的不斷發展,商業銀行已經推出了品種多樣的理財產品。通過這些具有嵌入衍生產品特點的理財產品,個人投資者實際上已經進入到衍生產品市場,并成為數量最多的市場參與者。但是,目前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是,許多商業銀行在推出理財產品時,并沒有認真做好風險揭示工作,產品運作的“透明度”不夠,在經營理念上還是把這些理財產品當成了擴大銀行存款規模的手段,在成本控制上也沒有科學地計量這些產品的利潤貢獻度和總體風險程度,這些都是需要不斷改進的環節。
金融衍生產品是一把“雙刃劍”。只有在客觀環境相對成熟之后,才能趨利避害,充分發揮其風險管理功能,同時避免產生新的或更大的風險。發展金融衍生產品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它的發展必然要與中國金融改革與發展的整體進程相適應,與廣大參與者知識與技能提高的過程相適應,對此我們應該有充分的心理準備,不可急于求成,也不可瞻前顧后,要理智、科學地面對各種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