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富比拍賣現場始自2003年急速啟動的中國當代藝術品市場,至2004年下半年之后無疑已經進入到價格急劇抬升的通道中。到了2006年,中國當代藝術品市場迎來了百年難遇的大行情。略有一點投資知識的人都會知道,“在大行情中買什么都會發財”,因此在一年之內價格上漲數倍甚至十數倍的例子比比皆是。
目前“大師級”的中國當代藝術品動輒為數百萬,一些中年藝術家的精品甚至有逼近百萬美金的拍賣價格,譬如說張曉剛的作品。而在2006年紐約蘇富比秋季“亞洲當代藝術品”專場中,大多數中國當代藝術品的估價不僅已經可以和國際級藝術大師的作品價格比肩,也將亞洲其他國家當代藝術家作品的價格遠遠拋在身后。藝術品投資價值凸現,當下的中國藝術市場中,藝術投資的觀念甚囂塵上,已成為了一種壓倒一切的聲音。
筆者對香港蘇富比拍賣行專家張丁元、林家如的采訪中,兩人不約而同都對大陸地區的藝術品買家打出了低分,認為現階段對藝術投資的過分渲染已經讓老買家“心襟搖曳”而無法自持,而新買家更有過之而無不及,由此他們明確地指出“現階段很難在國內找到真正的藝術收藏家了!”
同樣的判斷在國內業界也普遍存在。中國嘉德四季書畫部經理郭彤也說:“2003年之前,我們還是可以發現不少從個人趣味出發的所謂‘收藏者’,但是現在市場中更多的是投資人。他們今天買了,明天如果漲價了,就肯定會賣出的。”
作為以拓展和維護長線客戶為目的的畫廊,也越來越不敢把藝術品賣給這些“投資人”了。在藝術北京2006論壇上,來自北京藝門的馬志安女士說:“我們絕不會把藝術品賣給那些今天買了,幾個月后就拿到拍賣行賣掉的人。”因為瘋狂逐利的本質,可以使得這些“投資人”毫無顧忌地將從畫廊買來的藝術品隨即再次投向市場。而他們所打出的“藝術收藏”的旗號,更像是一種砍價的策略,或者說是某種純粹欺人的借口。
藝術家可能會在開始的階段熱情地“擁抱”這些“投資人”。或許“投資人”手中的大把現金,以及關于市場價格實現的種種承諾就是誘惑,而“投資人”對有價值資源急功近利地掠奪,更可能使他們不斷地放大著這些“誘惑”,乃至達到了“蠱惑”的程度。然而過不了多久,大多數藝術家就會有某種“痛不欲生”的感受。因為藝術家將會要額外地、獨立地、長期地承擔維系市場高價的責任,而此時那些信誓旦旦的“投資人”或許早已清倉出貨,并躲在一邊“偷著樂”呢!那些能保護藝術家作品價值的真正藏家,早已因不能承受高價壓力,放棄了對這些藝術家的關注。
在此我們無意對這種現象給予太多的惡評。因為這只是現階段的客觀現狀,或者從長遠來看也只是某個發展階段中的明顯特征。
事實是中國的藝術品市場,總會走向收藏與投資兼容的成熟市場,也只有到了那個階段,“藝術投資”的理念與方式才能最終成型。如何保護藝術市場持續穩定地發展,成為擺在藝術圈內人士面前的重要問題。
來源:上海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