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經濟學家哥德哈伯指出:“如果你用美元數量測量一個藝術家的生產力,你會發現,最引人注意的藝術家最賺錢。”他認為,藝術的目的就是吸引注意力。成功地吸引注意力是藝術存在的全部意義。這就是說,從某種意義上講,影響藝術品價格的決定性因素,實際上并不僅僅是藝術品本身所具有的藝術價值以及藝術品的存世數量,而是藝術品所能吸引的注意力。
藝術品的藝術價值對藝術品價格的影響,并沒有人們通常想象中的那樣大。正如萬達集團郭慶祥所說,“有些畫家很有名,畫價賣得很高,但不一定有藝術價值。”一個典型的例子是某些省級書法家協會和美術家協會的負責人,盡管其藝術水平被公認為“非常一般”,但他們的書畫作品的市場價格仍然高得“有理有據”。
哥德哈伯對藝術品的理解確實是入木三分。他指出,“藝術主要是訴諸情感的,一旦注意力被吸引,理智就會不知不覺退隱到背后。”齊白石作品價格就是隨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的一個典型案例。上世紀20年代,齊白石初到北京的時候,由于他的藝術風格與當時的主流審美情趣和藝術理想相去甚遠,因此,“生涯落寞,畫事艱難”。不過,當陳師曾攜帶齊白石的書畫作品參加1922年在日本舉辦的中國畫展,并且將這些書畫作品全部售出之后,齊白石在日本一舉成名,他的書畫作品在國內的價格也隨之上漲了幾十倍之多。對此,齊白石感慨道,“曾點胭脂作杏花,百金尺紙眾爭夸。平生羞殺傳名姓,海外都知老畫家。”
盡管人們一般并不使用“注意力”這個詞來分析影響藝術品價格的因素。但是,他們實際上無不深知藝術家的知名度,藝術品所涉及的題材之類的因素對藝術品價格的決定性影響。藝術品所能吸引的注意力在很大程度上是影響藝術品價格的決定性因素。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在1997年的中國嘉德拍賣會上,齊白石惟一的一幅以“蒼蠅”為題材的書畫作品,雖然尺寸僅為9.7×7cm,但由于其題材特殊而成為全場的焦點,最終拍出19.8萬元的高價,被媒體稱為“最昂貴的一只蒼蠅”。
事實上,金錢與注意力的關系是相互的。金錢可以買到注意力,而注意力也可以贏得金錢。因此,在判斷藝術品的投資價值時,藝術品現在所能吸引的注意力以及未來可能會吸引到的注意力,無疑就成為了投資成敗的關鍵之一。
需要指出的是,藝術品所能吸引的注意力是動態變化的。換句話說,藝術品所能吸引的注意力既有可能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增加,也有可能明顯減少。不僅如此,深諳此道者還善于制造“虛假的注意力”,以吸引“金錢的流動”。那些為了吸引注意力而故弄玄虛創作出的“窮山、惡水、敗花、丑樹、危房、傻人”等,雖然常常令人眼睛一亮,但一年半載之后便在市場上蹤跡全無了。不管怎樣,對于藝術品投資而言,發掘能夠經得起時間的檢驗,并能夠持續地吸引人們注意力的藝術品,無疑是“注意力經濟時代”的藝術品投資之道。
來源:北京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