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http://finance.eastday.com/m/20060919/images/00766082.jpg)
圖片說明:紅山文化玉豬龍
“黃金有價玉無價”,“一塊美玉,價值連城”這些都是對于玉器的溢美之辭。自古以來,玉與人類文明、玉器質地與人類的性情等都有著難以割絕的牽連,因此中國人對于玉器是偏愛有加,但作為收藏領域中的重要一項,玉器藏品在國內市場上的表現卻是“小溫而無大火”,至少未像書畫、瓷器那樣成為大眾收藏的必爭之物。究其原因,贗品泛濫、造假之風盛行是其主導因素,本文所指的造假主要針對高古玉的作舊造假。
古玉市場:真假古玉平分秋色
一般人們所說的高古玉,多指漢代以前的玉器。有專家認為,玉石只是一種天然礦石,其形成過程需數億年。高古玉器(漢代前)有的取材于地方玉,有的是來自新疆的和闐玉,大都取材于河床中的籽料或山流水料,這兩種玉料因剝離礦床時間很久,在不同的外界環境下,其自身已形成了玉皮和沁色。但是古人制玉卻認為皮和沁全是雜質而將其去掉只保留玉的精華部分、(商代的一些小動物留有玉皮及巧色)高古玉器大部分都帶有沁色。玉質的不同、地域不同、土壤的環境不同、埋藏的時間不同等因素造成玉的沁色也不同,有時一件玉器上會有幾種沁色。
鑒定高古玉器,有專家意見是“通過分辨古玉的各種沁色可以斷定古玉的真偽”。但事實上,如今市場上所見到的沁色存在“虛假成分”,有些是在玉石成器后沁入的。這就是大家熟知的“新玉作舊”手法。
北京一位著名的高古玉藏家比較保守地認為,目前市場上所見的高古玉,可謂是真假參半。另有一位資深人士更干脆地表示:市場所常見的高古玉真品僅為1/3。
古玉作舊:純潔美譽沾了銅臭
物以稀為貴,玉石資源是不可再生的,資源量隨著開發自然會減少,甚至會枯竭,因此玉器真品、精品的價格會增長,價格的差距就導致了一個不正當的行為出現——玉器作假。
一般來說,作假多限于高古玉。作假泛濫的地區多集中于南方一些地區,如浙江、安徽、江蘇及河南等地。造假手段無外乎對照真品圖片,采用電腦雕刻等手段,將新玉進行作舊處理,其手法包括染色、沁色,通過熏、烤、燒、煮、炸、酸蝕等工藝使新玉具備古玉特點,其作偽方式有點像古舊家具作舊“偽作包漿”。也有的造假方式為提油法,把玉器內在的油質提煉出來,使之干澀,顯舊。
有專家透露,目前玉器贗品多涉及良渚文化玉器及紅山文化玉器,較多是紅山文化的玉豬龍。作假者的動機無非是為了追求金錢利益。因此,在金錢的驅使下,本來無瑕的美玉被強迫參與了作偽過程,使其清譽受到玷污。
不過,業內人士認為,盡管造假技術高明,有的作舊可以讓專家打眼。但在更高明的專家眼里,有些仍是無法偽作的,比如仿形卻無法仿神,古玉是被專家視為有靈氣的物質,雕工再好也難以使其神態逼現,再之就是沁色,即使可以做出來,但其自然程度卻無法展現。
行家支招
多學多看才能少交學費
初入收藏領域,不上當受騙(被上當者戲稱為“交學費”)者為少數,但是怎樣才能最大程度地減少損失呢?北京市古玉標本研究中心主任王震告訴新藏家:應該多學玉器知識,多看出土玉器,多到博物館轉轉。在不具備一定專業知識時不要輕易上手(購買),如果上手時可以多請專家把把關,同時可對照一下出土文物的標本,只有謹慎從事,才能減少上當機會。
目前,北京古玉標本研究中心已經成立,該中心是隸屬北京市科委的事業單位,現展出200余件出土高古玉器標本,同時還可對外鑒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