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看起來似乎非常簡單,無非就是"高拋低吸",但真的操作起來卻遠非我們想像的那么簡單。 回想一下1999年網絡股泡沫破滅之前的情形,你或許還有你的朋友都從科技股的瘋漲上賺了一大筆錢。當你拿起任何一本投資雜志或打開財經頻道時,金融分析師們都會向你提示繼續持有科技股,甚至鼓勵你買入更多的科技股。如果此時你表現猶豫甚至想套現時,不免會引來諸多的非議。然而,隨著網絡股泡沫的破滅,可能會讓你曾在股市上賺到的賬面財富一下子縮水了。也許,你會后悔當初的投資決策。 "行為金融學"向我們揭示了這種矛盾的投資心態,并指出這突出地反映了人的投資行為往往并不是那么理性的。因為,即便我們假定市場是理性的,但現實世界中的投資者還是有可能會受到極端情緒(如恐懼或貪婪、自戀的錯覺和高估等)的影響,這既能說明人的投資行為并非是完全理性的,這些非理性的情緒也可能會反映到金融市場上。 在現實中,我們往往會發現有些相當聰明的投資者們沉湎于對自己超凡的投資技術或技巧的過度自信中而不能自拔,這種情況被行為金融學專家稱之為"自戀"。這類現象普遍存在于男性而非女性中。在一份調查分析報告的定量分析中第一次解釋了為何會產生這類自戀或過度自信的投資行為。 據一份調查報告從45000個不同的投資者樣本中獲得的分析結果顯示,在1991年到1997年期間,對金融交易能力的過分自信導致了男性的交易次數要大大高于女性,男性在金融市場上每日交易的買賣次數平均比女性高出45%。結果是,頻繁的交易所帶來的相應稅收和交易費用減少男性投資者約2.45%的投資回報。與女性投資者相比,一個典型的男性投資者將1萬美元進行期限30年的投資,可以獲得7%的年投資回報率。如果減去相關費用,男性投資者將獲得3萬8千美元投資收益,而女性投資者將獲得約4萬6千美元的投資收益。 有意思的是,這份調查報告也顯示,對女人而言,金錢意味著是安全性;對男人而言,金錢則意味著是力量和權力。難怪我的同事Matt Dubois(一個瑞士法語區財富管理公司客戶經理)也同意這一傳統的說法:男性投資者往往更為激進,女性投資者則更為保守和考慮更為周到。 那么,如何回避這類過于自信的交易行為?在我們看來,或許可以更好地引導他們去投資一些交易費用較低的產品如指數類金融產品。 上海證券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