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泉州一位在醫藥公司的負責人請行家前往他的店鋪看瓷器,結果他所拿出的青花瓷器,均為新瓷器作舊,不過那些新瓷器并沒有閃著那種亮光,而是發出一種如同傳世老瓷器一般的亞光,而且瓷胎周身遍布泥土,給人一種出土瓷的假相。 出現這種現象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對方真的不知情買下了新貨,另一種是對方與商家配合進行“埋地雷”,想讓外行人上當。 這些年來,利用此種 方法行騙者屢屢得逞之事業內常有所聞,這在古玩收藏界已形成一股暗流。那些善于搞投機經營的不法分子摸準了部分市民愛“覓寶”欲一夜致富的心理,采用各種花樣翻新的造假手段,將一些假古玩、假文物推向市場,從中牟取暴利。他們或巧言蠱惑或精心設計陷阱,坑害消費者。 來自江西景德鎮的農民陳某見販賣假古董可以一本萬利,便回老家挑選了一批器型比較古樸的新瓷器,再進行“仿古”。他將新瓷器放進盛著鹽酸的容器里進行長時間的浸泡,待瓷器表面發黃發暗釉色陳舊后,再將這批新瓷器埋進土里。三五個月后,原來色彩鮮艷的瓷器開始變得灰暗、陳舊,同時還可以看到有土沁深入瓷胎。見大功告成,陳某就帶上這批“仿古瓷器”入閩尋找買主。他們三五成群采用化整為零的方法,在泉州后城的古玩市場鋪上一張舊報紙,放上幾件“舊瓷器”。他們極善于察顏觀色,當有些外行人士前往觀看時,就鼓動如簧之舌,天花亂墜地將事先早就編好的故事介紹給他們聽。他們神秘兮兮地對觀者說,這幾只瓷器是從江西老家收購來的,是出土文物。據同在一起擺攤的同行介紹,他用此種假造“古董”已經蒙騙了多名新手。 泉港黃先生是一位收藏愛好者,對瓷器頗有研究。一天,他在逛古玩市場時遇到一名來自稱是江西景德鎮的商販,在他攤位上的幾件所謂古瓷器,黃先生一看就知是仿品,微微一笑就放下了要走人。對方一見這情形,連忙上前拉住黃說:“今天算遇見高人了,如您有興趣,本人還有幾件家傳之寶想請您過目!”黃先生隨其來到附近的一個小旅館,對方搬出幾只包得嚴嚴實實的青花瓷器花瓶,黃先生仔細打量,見其中一只花瓶,無論是花色還是紋飾都與他在景德鎮瓷器博物館看到的那只十分相似,頓時一陣心跳。他們經過幾個回合的討價還價,最終以3000元成交。黃先生自以為撿了大漏,后經內行人專家鑒定,方知是贗品。等他再去找那個商販時,對方早已不見蹤影。 有識之士提醒消費者,在購買古玩時一定要加強自我保護意識,不要貪便宜或者老是抱著揀漏的心理,去買一些來路不明的收藏品。 來源:</FONT>東南早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