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紐約美容業巨頭羅納德·勞德出資1.35億美元購買了奧地利著名畫家古斯塔夫·克利姆特的作品《阿德勒·布洛赫-鮑爾夫人》肖像畫,創下了油畫拍賣價的最高紀錄。
如果僅僅以成交價格來評判藝術品,似乎既無理又不著調。沒有人僅僅出于經濟考慮就會花1.35億美元來購買藝術品。像勞德這樣的收藏家購買名畫是為了聲望、地位、自我或者收藏熱情。勞德花巨資為該家族的德奧藝術博物館鑲上了一顆耀眼的寶石。
不過,花了這么多錢,也沒有哪位富豪會樂見自己購買的藝術品貶值。那么,藝術品是一個好的投資門類嗎?
近幾年來,紐約大學商學院教授邁克爾·莫西斯和梅建平,收集了藝術品交易數據并編制了“梅-莫”藝術品指數。該指數追蹤佳士得和索斯比拍賣會交易的成熟藝術家的作品。用同一作品在不同時間的成交數據來計算回報率。比如,英國畫家威廉·特納的《威尼斯之景》,1897年在倫敦佳士得以3.5萬美元成交,2006年該畫在紐約佳士得以3580萬美元成交,在109年之間的年回報率是6%,這是相當不錯的表現。
這兩位教授收集了9000組這樣重復交易的藝術品,而且每6個月還會增加300~400組,從而可以編制指數。(該指數中也并不都是天價畫作,莫西斯估計該指數中近期畫作成交均價是20萬~30萬美元)。近50年來,以標準普爾500指數為例的股票年回報率是10.9%,藝術品指數的年回報率為10.5%。在2001年至2005期間,藝術遠超過股票。
但并不是所有的藝術品都表現得一樣好,近年來,老一代大師的作品表現一般,而1950年之前的美國藝術家的作品價格飆升,去年一年就漲了25.2%。在不同類別的藝術品之間,大師級作品的價格增長率不如價格較低的作品。這是為什么呢?著名藝術家的作品就像藍籌股,安全而穩定。與股票一樣,最大的機會出現在投資者的注意力轉向新領域。
當然,梵高的畫與IBM股票還是有很大不同的。股票良好的流動性是藝術品無法相比的,一幅畢加索不是你想賣第二天就能賣掉的。而且,莫西斯發現,藝術品與股票市場的表現相關性很低,與債券市場呈負相關關系,因此,藝術品是多樣化投資的不錯選擇。
同股市一樣,藝術品市場也會階段性地失去理性。1990年,日本富商齋藤了英以8250萬美元的高價購入梵高的作品《加歇醫生的肖像》,令印象派畫作的泡沫達到最高點。1985年到1990年,“梅-莫”藝術指數的年回報率高達30%,同期的日經指數和90年代后5年的標普500指數,都達到了這樣的高回報率。上世紀80年代后期,歐洲祖傳名畫被日本公司瘋狂掃蕩,這是藝術品市場最繁榮的時期。
如今,圍繞股票有各種各樣的投資工具,但對于藝術品的投資工具卻很少。上世紀70年代,英國鐵道養老基金在索斯比拍賣行的幫助下,進行了7000萬美元的藝術投資。在1974年到1999年之間,年回報率達11%。英國鐵路工人很幸運,因為該基金在1989年印象派畫作達到高點時拋出了大批藏畫,躲過了泡沫破滅。
其他的藝術品投資基金就沒有太大的影響力了。這也不奇怪,富豪大筆花錢購入藝術品,很大一部分的滿足感來自把畫掛在辦公室的墻上炫耀。對他們來說,與其投入幾百萬到基金換一張投資證書,不如去拍賣行買張畫。
來源:</FONT>青年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