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上海證券報
【作者:顧海萍】 李先生2003年年底購買了某銀行 三年期固定利率外匯理財產品,年收益率近3%,比當時的存款利率高出一倍,但誰想到“風水輪流轉”,眼下的外匯理財產品年收益率有的高達5%以上,因為不能提前贖回,眼看著高收益的外匯理財產品毫無辦法。王小姐更慘,前幾年購買的區間外匯理財產品獲得了一期收益后,其后一直為零收益。白女士對某銀行推出的人民幣理財產品一直看不懂:為什么一會收益可以高達4.5%,一會又有可能為0.2%左右。如今,類似于這樣的投訴和質疑不少,到底是理財產品市場不規范,還是理財產品本身設計有缺陷,抑或是投資者自身忽視了風險?筆者認為,理財產品不是儲蓄,銀行無須像拉存款一樣推銷理財產品,但作為投資者來說,也應謹慎投資。
銀監會近日發布了一則關于銀行個人理財產品必須充分揭示風險的通知,對商業銀行提出了六條具體細則,要求銀行從合理性、合規性、加強風險管理等方面強調理財風險的控制。應該說,銀監會這個通知發布得十分及時。不可否認,目前的理財市場還有待規范和完善。銀行五花八門的人民幣理財業務、外匯理財業務的頻繁出現,無疑豐富了老百姓的投資理財品種,但正因為處于起步、摸索階段,部分理財產品的設計不具備長遠眼光,與此同時,魚目混珠的現象仍然存在。對于投資者來說,掏錢購買理財產品一定要謹慎。
不少銀行推出的理財產品都具有保本的特性,但不可否認的是,理財產品本身也有其風險,首先是投資產品的風險。時下,受法律法規和金融政策限制,人民幣理財產品都是以投資收益穩定的央行票據、金融債等為“賣點”,央行票據與國債一樣,雖然有國家信用作為支撐,但并不是沒有市場風險的,債券的供給量、物價指數、利率和匯率變動等都可能導致風險的產生。人民幣理財產品所提到的收益率基本上都是預期收益率,若金融機構缺乏相應的理財和管理經驗,市場風險就會相應增加;其次是流動性風險。人民幣理財產品、外匯理財產品相對于股票、期貨等投資來說風險要小得多,但其仍然受到利率和匯率風險的影響。若遇人民幣儲蓄存款利率大幅度提高,那么,投資理財產品的客戶將損失提高利率的機會收益。如果銀行利息再次提高,儲蓄存款客戶可立即取款進行轉存,選擇人民幣理財的投資者卻不能取款,加息后高于理財產品收益的部分就不能得到。同樣,外匯理財產品會受到匯率變化的影響,人民幣匯率多次破8,升值壓力較大,對理財產品的收益率也會產生較大的影響。
針對理財產品可能存在的風險,銀行在設計和營銷產品時應有效防范,提供清晰的提示。從購買理財產品的人群來看,大多屬于穩健型,期望能在保本的基礎上獲得較為客觀的收益,因此,銀行在設計產品時,固定收益產品和非固定收益產品一定要區分清楚。對于非固定收益的理財產品,應盡可能提供讓老百姓能理解的說明。銀行客戶經理在推銷產品時不能重收益輕風險,理財產品(計劃)不是一般儲蓄產品,不能進行大眾化推銷,尤其不應誤導客戶購買與其風險認知和承受能力不相符合的理財產品(計劃)。理財產品的發布和營銷過程中要講究合規性管理,據悉,目前農業銀行上海分行合規管理處已推出90多個業務品種的操作手冊,對于人民幣理財、外匯理財等各種個人業務進行了合規管理,操作手冊和已部分出臺的崗位手冊讓每一個經理人都知道該做些什么,該如何合規合理地操作。
銀行對于理財產品的自律性在不斷提高,透明度也在不斷增加,對于老百姓來說,自我保護意識和風險意識也應有所加強。風險承受能力較弱的投資者應以投資固定利率穩健型理財產品為主,在期限的選擇上,應以短期為主,可以及時捕捉市場利率、匯率變化時出現的投資機會。對于原理較為復雜的掛鉤型外匯理財產品及雙幣種理財產品,投資者更應該 “貨比三家”,充分認識到其中的風險后再投資也不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