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我剛到上海的時候,這里并沒有畫廊。”勞倫斯說:“我只在一些美院、畫院附近看到幾塊地方,掛了許多畫進行銷售。”別看如今的香格納聲名在外,5年前,勞倫斯只不過是在希爾頓一條小走廊里起家的。據說當時的“走廊畫展”最大規模也就是在僅有的兩面墻上掛上10幅畫而已。
香格納畫廊的主人勞倫斯(Lorenz·Helbing)是瑞士人,中文名叫何浦林。他曾在瑞士蘇黎世 大學學習藝術史,后于1988年來到上海,在上海復旦大學進修中文,學習中國當代史。隨后又去了香港經營畫廊。1995年重回上海,在波特曼酒店二樓開設了香格納畫廊,后來畫廊搬到復興公園內,一直經營到現在。
創辦于1996年香格納畫廊,是上海首家獨立的當代藝術畫廊。該畫廊致力于中國藝術的推廣,并以介紹80年代以后的中國當代藝術為主。從一開始香格納畫廊就以個展的形式介紹了許多國內知名藝術家,以及極具潛力的后起之秀。上海藝術圈的評價則是,“藝術家被香格納看中,也意味著從此多了一條通向西方主流藝術市場的途徑”。這對于追求國際地位的上海來講,無疑是個難得的口碑。
在7年的發展中,香格納畫廊已經代理了王廣義、周鐵海、岳敏君、趙半狄、丁乙、曾梵志、陳文波、劉建華等人的作品,可謂陣容強大。
勞倫斯說,上海的藝術市場要逐漸成熟,首先要有日漸成熟的畫廊,就好像發展中的上海先要造高架橋、地鐵之類必備設施一樣,所以他心甘情愿當了好幾年的“高架工人”。始終看好上海當代藝術家在國際市場前景的勞倫斯,最快樂的事就是香格納作為中國大陸畫廊首次入圍被稱作為“藝術世界的奧林匹克”———巴塞爾國際藝術展,此展向來以入選藝術的高水準而馳名。香格納此次在與260多個競爭對手較量中成功入圍,這一零的突破,讓人們聽到了中國畫廊一步步走向世界的腳步聲。
在香格納畫廊中,畫廊為每一位簽約藝術家都準備了一本檔案,記錄了藝術家的創作和參展獲獎情況。這種檔案不僅使畫廊對藝術家的發展方向有所把握,同時便于給藏家一個較為合理的建設性意見,是畫廊在培養固定藏家時所采取的一種良好舉措。
在勞倫斯眼里,歐美的畫廊是一種制度,它不僅是作為一種名稱,更應該是一種制度進入中國。事實上,專業畫廊不像普通畫店那樣只是作為一種藝術品消費手段,更是由畫廊、藝術家、藝術批評家、私人收藏、公共收藏等諸多環節構成的一個藝術機構。而“藝術身份證”是一個最基本的條件,這一點國內的畫廊也該逐漸與世界接軌。
勞倫斯說,“有許多拍賣公司到畫廊來征集作品,但是我刻意和他們保持距離,他們應該向藏家征集作品。也許,這樣的做法對畫廊可能有用,但必須選擇優秀的拍賣行。”
在他看來,現在中國藝術品看似價格很高,但與國際同一價格水平的藝術品相比,價格還是有上漲空間的。即便在市場炒作的情況下形成的價格虛高。“我覺得買家應該花更多時間來研究。在2006年的中國藝術品市場,我建議投資中國當代藝術品的收藏家必須盡早要確立起自己收藏的系統和喜好!
來源:上海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