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報 戴菁菁
“用別人的錢,來保障自己的財富”,對于任何人來說,恐怕都是件不錯的事。但是當有這樣的可能時,你是否能真的意識到,而且確實把握住。在香港從事13年保險工作的廖志榮先生告訴記者,這已經是很多港人買保險的理念,但內地人更多則是考慮養老,“前者是考慮如何讓自己的財富升值,后者更注重自己掙不到錢怎么辦”。廖先生認為,二者的觀念無所謂孰優孰劣,但前者觀念要更超前些,內地人制定自己的保險計劃時,可以借鑒一些前者觀念。
●保險做儲蓄香港已過時
據廖先生介紹,香港保險經歷了定期保險、儲蓄型保險兩個階段,直至目前的終身保險。大約20年前,香港最初的保險是定期保險,類似內地的意外傷害險。很簡單,定期付費,不出事也不退錢,若身故則按合同賠償。這樣的保險有兩個弊。阂皇请S著年齡的增長保費越來越貴,30歲時一年交幾百元,60歲可能就要幾千元了。另外就是投保人如果到了65歲或更大年齡,保險公司就不賣了,而此時又正是投保人比較容易出現問題的時候。當時買保險的人并不多,怕保費白廢,而且本人也享受不到。
這樣的狀況大約維持了一段時間,儲蓄型保險開始在香港出現。這種保險不保終身,只是一個階段,比如20年。投保人每年支付固定的保費,不會隨年齡增長而變化。保險期結束時,保險公司會給投保人一筆錢。相對于之前的定期保險,這種保險“不要死”就可以拿到錢;如果中間身故,還可以給家人留筆錢。
廖先生說,這種看上去“很舒服”的保險,并不能起到終身保險的作用,而只是零存整付。
●讓保險成為“財務杠桿”
廖先生介紹,保險的儲蓄作用已經逐漸不為港人青睞,大家已經明白,可獲得的現金并不是最重要的,而保險的財務杠桿作用卻是大家最為看重的。也就是用很少的錢來控制一個較高額度的保障。但據廖先生觀察,大部分內地投保者,并沒有意識到保險的這項功能。
香港人對保險,有過這樣的疑問:“富人現有的財富就是最好的保障,為何要買保險呢?窮人需要保險,可是錢不夠,如何買呢?”但在認識到保險的“杠桿”作用后,港人不再有這樣的疑問。
買保險其實是在用別人的錢,保障自己的財富。
廖先生進一步解釋:比如夫妻倆共同有100萬元,考慮到今后的種種不可確定因素,兩人現在可能只敢動用其中的10萬來生活,甚至更少,其余的錢要存起來,以應對未來。也許直至兩人去世,可能剩下的90萬都一直沒有動用,因為他們不知未來還有多久,還會遇到什么,至死都沒有享受到。而如果他們用這100萬投資,把投資掙來的錢用來買有100萬保障的保險,那么他們等于有了兩個一百萬,其中實實在在有的,可以繼續投資。當然這是最樂觀的情況,畢竟投資也有血本無歸的可能。他們也可以用已有的百萬中很小一部分購買100萬元的保障,其他部分可以慢慢享受。這樣既享受到了,而且享受得心安理得,同時也有另外一個百萬作保障。
這就是保險的“杠桿作用”。他認為,內地人與港人可能無論是大環境還是自己個人情況,都有所不同,但他建議內地人在選擇保險時,不妨考慮一下“杠桿作用”。保險作為一種財務工具,可以使供自己支配的流動現金更多。
●保障自己的未來值
廖先生說,如同我們不會為不值錢的東西買保險一樣,如果一個人故去,對社會、對周圍人都沒有任何影響,那么這個人可以不買保險。在香港,很多人買保險是認為自己有著較高價值,特別是未來能創造的價值。“我現在具有一定價值,無論于社會還是于家人。今后如果我一如現在這般努力,那么會創造更高的價值。我的未來值值得我用保險來保障。”廖先生說,很多港人非?粗刈约旱奈磥碇,認為假若中間出了某種變故,不能在未來創造更高價值,那么一定需要保險來保障。
●內地人可以到香港買保險
廖先生介紹,目前香港有至少3至4家保險公司向內地人銷售保險,主要是壽險和醫療險。險種的保障范圍、理賠條件等與銷售給港人的一樣,與內地類似的險種也大體一致。
以醫療險為例,內地大多醫療險有一定的保障年齡,如到75歲,之后則不保。而香港則有一些保終身的醫療險種。另外,內地醫療險一般會對就診醫院有要求,如必須是三甲醫院等。但香港的一些醫療險對醫院沒有特殊要求,政府批準經營的合法醫院所出具的相關證明,這些保險公司均認可。
另外,香港的很多醫療險可以保證投保人在其他一些國家就診也可獲得賠償,如老人隨子女移民澳大利亞,在當地就診,若符合相關規定、手續齊全,同樣可以在香港理賠。這點對于生活范圍越來越廣闊的內地人來說,很重要。
此外,內地和香港醫療保險相比,還有如保的病重范圍不同;理賠條件不同等。如同樣是確認某種疾病,內地可能需要同時符合5個條件,香港則只要3個條件即可。相對而言要寬泛些。
●內地人買香港保險要慎重
廖先生介紹,內地人想買香港保險,首先必須本人到香港,有入境香港的記錄。有些人擔心在理賠時,保險公司是否會以“你不是香港人”來為難投保人。廖先生認為這種可能性很小,因為保險公司在核保時,一定會分清投保人是來自香港、內地,還是別的國家或地區。因此理賠時不會以投保人不是香港公民而拒絕。
雖然在香港銷售的一些保險具有優勢,但是廖先生建議內地人到香港買保險謹慎為宜。因為香港公司不可能到內地作推銷,所以需要內地人有相應的途徑了解香港保險的具體內容,以便選擇。同時,要求內地人對相關的保險公司有足夠了解,畢竟買的是幾十年甚至一輩子的事,這需要找到一個足以讓投保人信任數十年的公司,這也不是件容易事。另外,盡管做了準備,但不能保證去一次香港就可以辦妥,要做好往返香港數次的準備。
一旦購買了某公司的保險,那么可能未來數十年都需要與這家公司打交道,但是有點事就立刻能到香港,對于大多內地人來說難度還是比較大,因此還需要在香港找到一個信得過的代理人,可以幫助打理相關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