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屆(深圳)文博會上記者參加兩場書畫藝術拍賣會。一場是“中國名家書畫藝術拍賣會”。另一場是“文博會書畫藝術品專場拍賣會”。兩場拍賣會備受關注,“中國名家書畫藝術拍賣會”上,參加競拍的400多幅作品,200多幅被買家競得,成交額達3500萬。由16位畫家集體創作的《長江三峽圖》被一名來自湖北武漢的神秘買家以全場最高價1500萬元競得。“文博會書畫藝術品專 > 場拍賣會”上,數十位收藏家對731幅書畫精品進行了長達7小時的競拍活動,其中546幅作品成功交易,成交率為74.69%,成交總額為2300萬元。其中成交價最高的是張大千的《松下高士圖》,被一位買家以85萬買下。拍賣會如此的繁榮讓人欣喜。在中國藝術品投資暨雅昌指數論壇上,針對我國藝術品市場現狀和未來走向、我們需要什么樣的當代藝術、我國“當代藝術”市場拍賣狀況等方面問題,記者采訪了文化部藝術市場司副司長張新建、中國美術學院教授黃河清。
空前發展的中國藝術品市場與滯后的管理———法律法規不全、管理隊伍孱弱、監督力度不夠,形成了比較強烈的反差,繁榮背后的混亂、混亂導致的損失、損失的難以彌補,不禁讓人“才下眉頭,又上心頭”。
當代中國藝術品市場的展開雖然有些突兀,但它給當代中國藝術家、收藏家、經營者乃至旁觀者帶來的驚奇似乎更為突兀。
許多藝術家由此率先進入富裕階層,收藏由此而從文人雅事成為了時尚,老字號榮寶齋、朵云軒的身旁由此出現了一批藝術產業,當然,中國藝術市場的火爆主要是此起彼伏的拍賣槌敲打出來的。當前藝術品公開交易的70%發生在拍賣場中;文物的公開買賣多數發生在拍賣場中;中國藝術品的成交紀錄誕生在拍賣場中……
藝術品的地下交易既不受市場機制的約束,更得不到法律法規的保護,因此,受到傷害的不僅僅是國家稅款的征收與藝術品市場的規范,也包括藝術家本身。
拍賣等手段使文物交易中的相當一部分由地下轉入地上,但并沒有扼住當代藝術品地下交易的勢頭。關于“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現狀和未來政策走向”,張新建提出,不能讓藝術品市場成為造假者“最后一片樂土”。他認為,目前中國藝術品市場形勢極好,收藏和拍賣的火爆大大帶動了高端藝術品市場的發育,全國目前約有上千個拍賣公司,每年要進行800場左右的大型拍賣活動。市場已經從分散走向集中,首先是地域上集中在北京、珠三角和長三角,而且50%以上的營業額是由排名前20位的大型拍賣企業所完成的。但是,藝術品市場卻面臨一個非常大的問題,那就是“三假”盛行。有人形容藝術品市場成了制假者“最后一片樂土”。這“三假”包括造假、售假和拍假。現在國內某些地方發展到家家戶戶制假;而全國有十多萬家畫攤、畫店和畫廊,由于立法的滯后,很多都在銷售假藝術品;而拍假則是少數拍賣公司鉆拍賣法的空子,甚至和制假者沆瀣一氣,他稱2006年可能成為“拍假糾紛年”。所以,一定要建立起一套規范的市場運作機制,建立起權威的評估體系,才能讓我們的藝術品市場健康成長。
當前藝術品拍賣業本身的問題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贗品成災,一是惡炒名聲。
惡炒中國書畫家的名聲,個別藝術家與投機商人聯手,將其作品拍出天價。如今,這種運作方式已經在其他城市的拍賣會上屢見不鮮。一些尚未成名的書畫家,自費將作品送交拍賣,碰碰運氣,有的甚至赤膊上陣,以獲得一個作品“估價”,為下一步運作打基礎。這是自炒。一些收藏家或收藏機構,為了使自己的收藏保值和升值,便投入一部分資金競拍同類收藏或同一藝術家的作品。一些小有名氣的畫家,在作品送交拍賣時,拜托朋友作托,使自己作品的拍賣價格次次見長。個別知名度較高的畫家與一些經營機構訂約:畫家低價出賣或無償提供一批作品,經營機構投資拍賣,將畫家的作品哄抬到一定的價位。對于這些,拍賣公司大多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有的甚至合力為之,因為高成交便有高提成。
無論是自炒、他炒,還是聯手炒作,起碼都是一種商業上的欺詐行為。這種惡炒的結果又通過一些新聞媒體與出版物擴散、放大,使當代中國無端產生了一些“藝術大師”。
那么“我們需要什么樣的當代藝術”,黃河清教授對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提出了方向,同時也對國內的收藏家給予了指引。他表示,目前中國當代藝術有個不好的特點,不是為中國公眾而是為了國際而出口的“藝術”,是專門為國際構思、為國際生產、為國際出口的外貿“產品”。所以,中國需要的當代藝術,應該更具有“國族性”,應該更符合中國文化藝術精神,符合當代中國人的藝術欣賞需求和趣味,也要反映出當代中國的文化社會現實,要有“內銷”的中國當代藝術。同樣,要更吸引國內自己的收藏家。這樣的當代藝術要做到“雅”、要反映出當代中國文化社會現實,才能真正與西方當代藝術分開,才能更具有魅力。
來源:遼寧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