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評估委員會能幫收藏投資多少忙 |
發布日期:2006-5-27 7:42: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東方網5月26日消息:由文化部有關部門醞釀多年的藝術品評估委員會終于掛牌了。但要想在民間收藏和藝術品市場領域有所作為,肯定比掛牌要復雜得多。 5月13日,來自全國各地的150多名藝術品領域的專家、藝術品市場專業人士及收藏人士齊聚京城。在文化部有關部門多年的精心籌備下,由這150多名專業人士組成的藝術品評估委員會宣布正式成立。
“由權威部門組織成立的 這個評估委員會可以面向民間收藏,面向市場,這對大多數普通收藏者而言肯定是好事”,業內諸多人士紛紛這樣對記者表示。但不少人同時也表示出擔心,藝術品市場多年來形成的一些弊端畢竟有積重難返之勢,文物藝術品鑒定行業更是雜亂無章,在這樣的狀況下,這個藝術品評估委員會到底能起多大作用呢? 出世一波三折
“實際上,早在3年前,文化部有關部門就已經在運作評估委員會的事宜,當時叫‘中國文化藝術品鑒定委員會’,甚至連成立大會都籌備好了,但由于與某個部門協調方面的原因而被緊急叫停。”評估委員會副主任王立軍先生向記者透露。
的確,提及此次成立的藝術品評估委員會,許多業內人士和收藏者都不會覺得陌生。也許不少人對原定于2003年年底舉行的中國文化藝術品鑒定委員會成立大會戛然而止的事情還記憶猶新。
文化部文化市場發展中心副主任陳興保就曾對媒體表示,上個世紀90年代他們就開始運作“中國文化藝術品鑒定委員會”,但是“由于種種原因沒有啟動”。據一位知情人士透露,由于和國家文物局“沒有協調好才出現問題”。當時,國家文物局有關部門向文化部領導反映,中國文化藝術品鑒定委員會和已經成立的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在職能上有沖突。并堅持認為,根據目前的法規,文物的真偽、價值鑒定是國家文物局和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的職責,堅決不同意成立藝術品鑒定委員會,因此文化部決定對此再作研究。
“其實,在職能上并不沖突。”王立軍先生向記者解釋,“國家鑒定委員會主要是受文物部門委托對一些正規館藏文物、出土文物進行鑒定,而文化藝術品并不全是文物,那些在民間流散的大量藝術品的鑒定一直處于模糊狀態。顯然,成立專門針對民間收藏的鑒定機構相當必要,而且和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的職能根本不會發生沖突。”
經過三年的周折,這次文化部文化市場發展中心藝術品評估委員會的成立似乎就有了一些歷經磨難、千呼萬喚始出來的味道。“但不管經過多少阻撓,甚至經過了近10年的準備,它最終還是成立了,這說明,市場需要這樣的組織和機構,普通的收藏者更需要這樣的組織和機構。因為藝術品鑒定不僅涉及上百億的收藏市場,本身也越來越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有著可觀利潤的行業。這樣一個行業不能搞壟斷,而且必須要有一個代表廣大收藏者利益的、面向市場的權威機構。”一位業內人士如此說。 希望把誠信作為“尚方寶劍”
“假畫漫天飄,假古玩滿地跑,假拍賣天天叫”,王立軍這樣向記者形容藝術品市場贗品泛濫的現狀。而更令人擔憂的是,藝術品“鑒定”的狀況更加混亂不堪。暫且不說層出不窮的鑒定機構魚龍混雜、漫天飛舞的鑒定證書真假難辨,就連老百姓最信任的所謂“專家”、“權威”也是良莠不齊,有時甚至口不對心。王立軍這樣告訴記者,“老好人”式的專家在當前的專家陣營中就為數不少。有收藏者找這樣的專家掌眼,藏品還沒有拿出來,他就連說“好”,藏品拿出來了,隨便看一眼,仍然說“好”。當然,收藏者心里舒服了,于是“專家”家里就煙酒不斷了。久而久之,甚至形成了一種怪現象:眼光越好的專家越沒人找,眼光差的專家倒是天天有人排著隊請。王立軍甚至對記者預言,2006年將會是中國藝術品市場的“官司年”,會有很多真假藝術品的官司糾紛。
的確,藝術品價格嚴重脫離實際價值,贗品大量充斥,不僅讓許多熱衷于藝術品收藏與投資的行內、行外人士“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更重要的是,受利益驅動,藝術品鑒定、評估與品評等行為方面的學術標準,往往在極不規范的氛圍中被偷梁換柱而代之以市場標準,不僅影響到學術評估的準確性,影響到市場運作與發展的有序性,更會影響到藝術品行業的健康發展。
那么,誰來監督專家?誰來規范和指導藝術品行業?“基于目前藝術品市場的快速發展,對藝術品行業采取積極的規范和指導工作,已經顯得迫在眉睫。”文化部文化市場司副司長張新建在藝術品評估委員會成立大會上這樣表示。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文化部文化市場發展中心組建藝術品評估委員會無疑是舉起了對藝術品鑒定行業進行監督和促進市場誠信健康發展的“尚方寶劍”。
在談到評估委員的重要性時,委員會副主任李彥君先生告訴記者,藝術品評估委員會的成立,填補了我國當前藝術品市場由政府組織的、具有權威評估功能的一大空白。據他介紹,評估委員會下設了8個工作委員會,即書法繪畫雕塑評估委員會、玉器珠寶評估委員會、金屬器評估委員會、陶瓷評估委員會、綜合藝術評估委員會、科技檢測工作委員會、法律資訊工作委員會、市場資訊工作委員會。它不僅是面向廣大群眾的社會服務組織,還是藝術品專業鑒定的權威機構。長期以來,國內的藝術品市場缺的就是這樣的一個機構。
更令人稱道的是,委員會在專家的選擇上真正做到了不惟學歷、不惟資歷,不惟地域,以真才實學作為選拔的標準,吸納了不少實戰經驗豐富的年輕專家和民間收藏家,這些舉動讓收藏者看到了扭轉鑒定行業不良之風的一線曙光。
有分析認為,近來,藝術品市場向縱深發展所暴露出來的問題和矛盾已經引起了業內的重視,為推動市場健康、持續、繁榮地發展,政府相關部門和一些業內人士都在做著不懈地努力,而文化部文化市場發展中心藝術品評估委員會的成立無疑是業內的盛事,也許在不久的將來,它將為我國藝術品的價值評估、藝術評估提供一件標尺。 掛牌之后怎么辦
“任重而道遠”,在談到藝術品評估委員會未來的運作時,李彥君這樣告訴記者。他說:“目前有太多具體的、細節性的東西需要完善。”
業內也有不少人士對記者表示出擔心,他們認為,雖然此次評估委員會的成員大部分都是具有真才實學的專家、收藏家,但也不能排除小部分為魚目混珠者,并且如何防止委員們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指鹿為馬”,如何對委員的鑒定行為和鑒定結果進行的監督也是一個難解之題。“道德自律固然是一種辦法,但不是惟一的,也不是最好的辦法,建立一套科學的監督體系勢在必行,而這些至關重要的內容在評估委員會的章程中都未有體現”。一位業內人士這樣對記者說。此外,如何構建一套科學完備的藝術品評估體系也是一件復雜龐大的工程。因此,有業內人士擔心,在當前藝術品市場混亂的狀況下,藝術品評估委員會的成立固然是好事,但如果處理不好上述問題,就只能是虎頭蛇尾、雷聲大雨點小,甚至可能會起到相反作用。
王立軍也認為,評估委員會的確急需建立對各位委員的監督和評估體系。據他透露,評估委員會將在華東、華南等幾個區域設立站點,評估品可根據需要依次履行4個評估程序:藝術評估工作委員會的藝術價值評估、市場資訊委員會的市場價值評估、科技檢測工作委員會的科學檢測和防偽處理、法律咨訊工作委員會的司法相關服務。在這4個評估程序中,委員的作用相當重要。建立對委員的監督評估體系可以說是藝術品評估委員會成敗的關鍵之一。
除了對委員的監督外,李彥君則一再向記者強調,構建科學的、完備的藝術品評估體系也是委員會工作的重中之重。他說:“價值評估是個復雜的事情,除藝術品的內在價值有較為可靠的依據外,市場價值究竟指哪一類市場?市場有三級,那么是應該以拍賣公司的估價為準,還是應該以古玩店的售價或者集貿舊貨市場、地攤兒的成交價為準呢?因此,藝術品評估體系應該包括藝術品價值評估的基本依據、藝術水平評估體系、科技水平的評估體系、辨偽評定的依據和標準等。建立起這樣的評估體系是一個龐大而復雜的工程。”
最后,李彥君告訴記者,從法律上賦予藝術品評估委員會的評估權力和保障應該是未來發展的趨勢,爭取將鑒定、將收藏納入法律體系是評估委員會努力的方向。李彥君說,他相信,假以時日,藝術品市場將逐漸規范、健康起來,但這需要行內、行外諸多有識之士的共同努力。 來源:中國商報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