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5月16日消息:專家認為,我國古書畫的高仿品只要制作程序規范,發行渠道正規,就不會擾亂文物市場,而只會對弘揚國寶藝術起到正面作用。
這些專家是針對一些群眾的擔憂而釋疑解惑的。正在遼寧省博物館舉辦的《清宮散佚書畫名品與仿真品對照展》,展出了50余幅與原作惟妙惟肖的高仿品。這些高仿品運用世界最先進的照相掃描設備,利用電腦數字技術和其它科技手段,不但“克隆”出原書畫的筆 墨神韻,連古書畫上面的水印、裂紋、霉斑也一并“克隆”出來,甚至歷代鑒賞者的印章,經過計算機精心加工,其色相、深淺明暗也逼真原作。許多參觀者在領略高新科技仿真書畫的神奇技藝之后,也產生了會不會贗品充斥、以假亂真、文物市場被擾亂的憂慮。
北京一鼎軒文化藝術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吉平告訴記者,藝術品投資商和廣大群眾其實大可放心。此次他們對遼寧省博物館的古代書畫進行高仿真制作,經過政府主管部門的批準和古書畫版權單位的授權,制作程序是相當縝密規范的。復制的古書畫共138件,包括唐·周昉《簪花仕女圖》、五代·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宋·趙佶《瑞鶴圖》、晉《曹娥誄辭》、唐·歐陽詢《夢奠帖》等,都是館藏“國寶”,傳承有序,世人皆知,沒有人會將高仿品當作真跡。每件原作絕版復制發行198幅,全部編號出售,并加蓋遼寧省博物館監制印章。
東方之韻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董事長楊東勝說,公開化的仿制是“亂真不當真,只為求最真”的一種藝術行為。它明確高仿品就是一種復制品,是把過去處于“地下”狀態的高仿、做舊行為“地面化”,是對“以贗充真”不良現象的挑戰。
遼寧省博物館館長馬寶杰認為,清宮散佚書畫的“再生”,為文物的科學保護開辟了新天地,為文物的合理利用拓展了新空間。
91歲的古書畫鑒賞大師楊仁愷指出,書畫仿制由來已久,根據文獻記載,早在南朝梁陳間摹拓畫便已風行。迄于近世,雙鉤、臨摹、刻拓、縮版印刷,隨著時代科技演進不斷提高,我國書畫藝術遺產得以代代相承精益求精。高仿書畫作品達到“下真跡一等“的程度,對保護和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遺產,具有時代創新的現實意義。
據記者了解,早在1992年,日本二玄社出品了第一批臺北故宮博物院書畫復制品,因其制作精良而得到舉世好評。我國的幾家公司近年來也經授權仿制了一批古今名家書畫,但至今尚未發現以假充真的情況。
古書畫研究專家王鵬說,文物的不可再生性決定了文物商品必然越來越少,仿制在所難免。即便是仿品,很多也有審美價值和收藏價值,比如清仿明的,唐仿秦的,張大千仿唐寅的,如今都成了文物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