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2005年秋季中國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進入穩定發展期以后,對于2006年的形勢究竟如何,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五一前結束的中貿圣佳春拍成交總額達2.2億余元,暗示了中國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2006年的良好走勢。而2006年又恰逢中國拍賣業恢復20周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拍賣法》頒布實施10周年,整個中國拍賣行業將舉行一系列活動,這似乎也預示——
首個大型春拍開門紅
年初,業內人士對今年中國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的走勢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甚至排列在第一集團的大型拍賣公司,對于春季大型拍賣會日期的選定,也都猶豫不決,一推再推。
中貿圣佳公司于4月22日一馬當先,率先舉槌開拍,拉開了大型拍賣公司春季拍賣的序幕。此次春拍成交827件,成交總額2.2億余元,每件拍品平均為27萬元,單件成交額超過百萬元的有40件,超過千萬元的有兩件,揭示了中國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2006年的良好走勢,給各拍賣公司和廣大收藏家吃了一個定心丸。
據多年從事專業研究的中國畫研究院前副院長、中國文物學會理事趙榆介紹,透過中貿春拍的成功可以看出全國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的走勢,因為文物藝術品深邃的文化內涵和不可再生的特殊屬性,決定了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如果沒有特殊情況肯定發展良好。關鍵的問題是各拍賣公司,尤其是處于第一集團的大型超級拍賣公司,要認識到文物藝術品的資源是有限的,必須按照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的客觀規律辦事,循序漸進,切忌頭腦膨脹,好大喜功。
與此同時,近期從紐約到香港,一個個嶄新記錄的相繼產生也似乎表明中國藝術品拍賣仍風頭強勁:清乾隆御制金桃皮鞘"天子十七號""寶騰"腰刀以4604萬港元,創造了中國御制工藝品的拍賣記錄;清乾隆御制鑲珠黃緞十二章紋龍袍以1468萬港元成交,打破清織繡世界拍賣紀錄。
20年中國拍賣業成績喜人
2006年是中國拍賣業恢復20周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拍賣法》頒布實施10周年。中國拍賣行業協會近日透露,為了進一步增強廣大拍賣人的行業認同感和凝聚力,促進中國拍賣業的健康規范發展,正在籌備一系列慶;顒。
據中國拍賣行業協會副秘書長王鳳海介紹,經過20年積淀,10年理性規范,中國拍賣業進入了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的快車道。截止2005年底,中國拍賣年成交量已突破3000億元人民幣,從業人員有5萬多人,拍賣師6100多人。從1986年中斷30年的拍賣業重新崛起,到199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拍賣法》出臺,再到近10年拍賣業的不斷規范、迅猛發展,中國拍賣業的業績已經得到世界范圍的認同和青睞。
趙榆對記者說:"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的發展首先是提高了人民群眾的文化修養和保護文物的意識。"每個拍賣公司在舉辦拍賣會時,都要印幾千冊精美的拍賣圖錄免費送給收藏家和書畫愛好者。每場拍賣會還要舉辦三天展覽會,據統計,一個大型拍賣公司的拍賣會,參觀人數多達上萬人,遠遠超過國家博物館、國家美術館的參觀人數。另外,報紙、雜志、互聯網、電視臺的宣傳也使書畫知識、文物政策等深入人心。
更值得一提的是拍賣業的發展促進了文物回流。趙榆說,我國是文物大國,可是,由于清朝末年國力衰敗,大量的國寶級書畫文物流失海外。改革開放以后,新興的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給文物的回歸開拓了新機遇。1995年,中國嘉德公司率先將海外收藏家楊永德先生收藏的164件齊白石畫作,征集到北京拍賣,從此流失到海外的文物不斷回流,其中不乏珍貴文物。據統計,全國拍賣公司征集到被《石渠寶笈》著錄過的書畫作品有50余件,大部分是從海外回流的。
風險不容忽視
在去年的油畫熱中,一幅100萬元價格的作品,在上?赡苜u出價不高于150萬元,但在北京就能估到250萬-300萬元。一位市場人士透露,程十發的作品在2004年秋拍中1平方尺約1萬-2萬元,現在1平方尺達15萬-16萬元。一些人為炒作使價位虛高,市場過熱是一個危險的信號。
"雖然我國的藝術品市場進入了快速發展期。"文化部市場司司長劉玉珠說,"但是我們應該客觀地看到,市場秩序和消費環境并不樂觀,如經紀人制度不完善、私人交易現象依然存在,制假、售假、拍假糾紛逐年上升、惡意炒作哄抬畫價等不公平交易問題突出等等,這些問題嚴重影響了市場秩序、損害了市場信譽,也使得很多愿意并準備投資藝術品產業的人望而卻步,消減了投資意愿。一個沒有誠信的市場,一個沒有完善投資機制的市場,一個供需信息不對稱的市場,一個價格不穩定的市場,就不能夠長期持續健康發展,現有的繁榮、熱情場面缺乏持續發展的根基,最終會成為一場泡沫。"
雖然我國文化經濟職業起步較晚,但相關產業廉較長,僅文博單位就有近萬家,與藝術品相關的畫廊、文化公司、藝術品拍賣公司等各類從業人員約300萬人,多年一直處于"有崗無職"即無執業資格證書的狀態。針對這些問題,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已于近期正式啟動了文化經濟職業崗位培訓新項目,包括職業藝術品評估師、職業藝術品鑒定師、職業藝術品拍賣師等。
劉玉珠說,管理者、經營者、藝術家、消費者都有義務、有責任共同構建公平、公開的交易體制和規范的市場秩序,為我國藝術品市場創建良性的、可持續發展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