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繪有“鬼谷下山”圖案的元代青花瓷器大罐,在2005年7 月的倫敦佳士得拍賣會上拍出了1568.8萬英鎊(約合人民幣2億元)的天價。今年3月29日和30日,世界兩大拍賣巨頭———蘇富比和佳士得拍賣行,在紐約舉行了春季亞洲藝術品拍賣會,其中的中國藝術品備受關注。毋庸置疑,中國藝術品是近幾年世界藝術品市場的焦點之一。
中國藝術品迅速升溫
西方收藏家從18世紀就開始收集中國藝術品,但西方人最初對市場上寥寥無幾的中國文化商品了解甚少,出手也十分謹慎。邊走邊看的收藏原則一直統治著美國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藝術愛好者。近年中國的迅速發展無疑改變了西方人的收藏哲學:富有東方色彩的中國藝術品,在世界文化市場上備受重視。
西方收藏家購買中國藝術品的范圍正在不斷擴大,藝術品的價格也日漸攀升。佳士得拍賣行在2001年于倫敦共拍賣了價值600多萬英鎊的中國藝術品,2005年,這一數字已經上升到2400萬英鎊,是4年前的近4倍。全球另一大拍賣行蘇富比也與佳士得一樣早在多年前就分別設立了中國藝術品部門。佳士得干脆進軍中國市場,其授權的北京永樂國際雖不是外方絕對控股,但業績不凡,2005年秋季首次開拍就創下了9700萬元的成交記錄。
而且,與以往“西方人戰西方,東方人戰東方”的傳統途徑相比,“西方人戰東方,東方人戰西方”的現象層出不窮。一些急于奔赴“東方戰線”的西方收藏家和古董商,紛紛避開競爭激烈的傳統途徑,直接到中國尋寶,不僅在國內各知名拍賣行鋒芒畢露,而且還時常征戰各地藝術品市場。以北京為例,2005年北京文物藝術品拍賣總成交額近92億元人民幣,比2004年增加130%以上。中國藝術品市場的增長速度驚人:以在中國立足才13年的中國嘉德為例,2005年秋季拍賣總額高達6.97億元,是1994年首次拍賣的49倍。
買家隊伍壯大刺激中國藝術品價格攀升
西方收藏家購買中國藝術品的原因各有不同。佳士得香港辦公室高級副總裁、中國藝術品部總監安特比女士表示,有些西方收藏家是因為熱愛中國藝術,有人想用來裝飾家居,還有人則視之為投資。談到中國藝術品吸引西方收藏家的魅力所在,佳士得拍賣行美洲辦公室副主席西奧·托歐先生說:“只要是喜好精致不夸張風格的人,都會愛上中國藝術品。”西方人一直對這個充滿神秘東方色彩的國家有著強烈的好奇心。
而中國古代藝術品以高超的制作工藝和精美的圖案設計,使其在藝術收藏和投資兩方面都具有極高的價值。
中國藝術品的買家來自不同背景及行業,他們當中既有皇室成員,也有普通百姓。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一批香港買家加入到收藏中國藝術品的行列,到80年代,臺灣買家也逐漸浮出水面。現在,隨著中國大陸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來自中國大陸的買家也成為收藏中國藝術品的一支生力軍。他們加入的時間雖然還不長,但作為一股新的力量,顯示了強勁的購買力,為中國藝術品市場帶來了新的活力。同時,他們的加入更刺激了中國藝術品價格的攀升。
對于中國現當代藝術品成為收藏界新寵的原因,香港蘇富比拍賣行的亞洲業務總監司徒河偉表示:“中國是世界正在關注的對象,每天都出現在報紙的頭條,西方人很想了解這個國家。而中國現代藝術作品正好可以多角度折射中國的情況。另外,現代和當代作品流行的元素和適中的價格也受到了很多年輕買家的喜愛。”
三股力量推動中國藝術品價格
此外,還有不少力量暗中推動了中國藝術品價格。克拉斯托弗·蔡是美國的對沖基金經理、中國藝術品收藏家。蔡先生日前對記者表示,中國現代藝術品的價值必然會隨著中國的發展繼續升溫。為趕上這股潮流,蔡先生3年內對中國藝術品的投資已超過25萬美元。而面對日益火暴的中國藝術品市場,有些收藏家甚至愿意甩賣手中曾紅極一時的作品,為中國藝術品讓路。美國新澤西州的約翰·費爾南德斯等收藏家,拋出了手中的歐美藝術品,在3年內耗資100萬美元搶購中國當代藝術品。與個人力量相比,數不勝數的各大藝術博物館則實力雄厚,它們常年招募中國藝術品專家,到處大舉采購。
國際上暗箱操作藝術市場的藝術基金,也是中國藝術品走紅的一個重要原因。英國鐵路養老基金會,從上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投資藝術品市場,在擁有的2400件藝術品中,不少來自中國。由美國佳士得拍賣公司原執行官菲利普·霍夫曼主持的辛辛納提美術基金,也看重回報率優厚的中國藝術品市場。
來源: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