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值顯而易見 古董家具寂靜中醞釀行情 |
發布日期:2006-4-1 7:59: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綜觀2005年中國古董家具在國內拍賣市場行情,雖不及前兩年那樣風光,但拍賣場上的價格行情,并不能代表整個古董家具收藏的趨勢。根據古董家具近年來在全國各大市場的情況分析,有關行家認為,古董家具仍以年增長率35%的漲幅上升。2005年的行情只是一種表面現象,隨著收藏群體的不斷增加,以及藝術品市場走向成熟,古董家具今后醞釀的將是一輪不斷走高的行情。
現在 所說的古董家具,一般是指我國明至民國時期生產制作的家具,其精華部分在明、清兩代,尤其以明代家具更為出類拔萃。1996年,紐約舉辦的一場中國明清家具拍賣會,創下了百分之百的成交記錄,轟動世界收藏界。但是,能納入古玩市場的古董家具,應主要指那些珍貴硬質木材的家具,例如黃花梨、紫檀、鐵力木、紅木等。
另外,制作于明至清的一些高品位及書卷氣較濃的白木家具,也是行情看好的古董家具,例如楠木、柞針木、核桃木、梓木等。此外,制作精美、保存完好的漆器家具,也具有較高的市場價值。
最早關注中國古董家具投資收藏的應該是歐洲人。民國時期,北京琉璃廠有位叫趙汝珍的古玩商人寫了一本《古玩指南》,他在書中寫道:“歐美人士之重視紫檀,較吾國尤甚,以為紫檀絕無大木,僅可為小巧器物。及至西洋人來北京后,見有種種大式器物,始知紫檀之精華盡聚北京,遂多方收買運送回國,現在歐美之紫檀器物,皆有北京運去者。”由此可見,當時西方人對中國古董家具的鐘愛程度。一些歐美人不僅熱鐘收藏中國家具,而且還以極大的熱情去研究。曾有位叫艾克的德國人,久居中國北京,迷上明式家具,他通過多年的搜集、整理與研究,于1944年出版了《中國黃花梨家具圖考》,這是第一部由外國人編撰的中國古董家具的專著。
明清家具在內地真正形成收藏熱潮,是中國改革開放后的上世紀80年代初。1985年,我國著名古器物專家王世襄先生編撰了《明式家具珍賞》一書,并由香港三聯書店正式出版,這是我國第一部系統介紹中國古典家具的大型圖書,正是這部巨著的問世,讓世界全面認識了中國古董家具的投資與觀賞價值。
20多年來,古董家具的市場行情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并一直呈上升趨勢。例如上世紀90年代初,一對明式黃花梨官帽椅價格在2000元左右,而今其價則在50萬元以上,且行家認為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間。再如清代紅木太師椅,上世紀80年代僅為800元一對,到了上世紀90年代達到8000元,如今其已經在萬元以上。即使一件清晚期的六角老紅木玻璃櫥,10年前只要800元左右,到了今天其價也在6萬元以上。
在近兩年的拍賣市場上,明清家具精品早已是高價難尋。2004年,在中國嘉德拍賣會上,以593萬元成交了一套紫檀福慶有余四件柜,北京翰海更以1100萬元成交了一件清初黃花梨雕云龍紋四件柜,而后者在2002年中國嘉德的秋拍中,曾以943.8萬元成交,僅僅兩年,就漲了近200萬元。
如今,古董家具更因它的實用性,在現代家居裝飾中的地位也在提升,越來越得到人們的追捧,即使上等木材也是水漲船高。在目前的紅木市場上,新料價格的迅速上漲,令圈內人士咋舌,如海南黃花梨的木材價,已經由每噸10萬元上漲到20萬元以上,最好的小葉紫檀也漲到每噸25萬元,就連普通的酸枝木,它的漲幅也在20%至30%以上。作為中國最早與陶瓷器共同走向世界的藝術品種,古董家具仍具有非常廣泛的國際性,它的價值空間是顯而易見的。
來源:中國商報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