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蘇富比2006年春季拍賣會將于4月7日舉行,為這場拍賣拉開序幕的是“云海閣”主人張宗憲珍藏的中國近代書畫拍賣專輯,其精選的58幅畫作,拍賣總估價7000萬港元
張宗憲又名RobretChang,是一位在中國文物收藏界和拍賣界聲譽極高的大家。張宗憲系江蘇蘇州人,祖父張揖如為近代竹刻巨擘,其父親張仲英為上海古董界翹楚。張宗憲幼年入行,成為第一個出現在國際拍 賣會上的中國香港人。半個世紀來,香港發展成中國文物藝術交易中心,與他的努力密不可分。
討彩頭,也救市
1999年、2000年香港拍市低迷,張宗憲將收藏的瓷器委托香港佳士得做了兩次專場拍賣會,成交金額上億港元,為當時陷入疲弱的拍賣市場帶來了生氣。業界稱,即將舉行的香港蘇富比2006年春拍也堪與此比。
《第一財經日報》:2002年蘇富比就舉辦了“張宗憲中國近現代書畫收藏展”,而且我們都知道,去年中國書畫市場行情不好,成交量萎縮得很厲害,你為什么選擇這個時候拿出來拍?
張宗憲:一是我今年正好80歲,討個好彩頭,好機遇;二是現在市面上好多假的藏品,所以希望這次拍賣可以替市場打一針強心針,這對于同行、拍賣行、收藏家都是件好事;第三,正逢香港蘇富比成立20年,也算一種紀念。
《第一財經日報》:你對這次春拍有什么樣的預測?
張宗憲:我想將來可能一次比一次好。我的書畫總價值1.5億港元,這次挑出來了其中一部分,其實數字不重要,重要的是東西好不好、有沒有人要、賣不賣得掉。這里面,賣出一半我就很高興了,全部賣出更高興。當然,賣得高總比賣得低開心,至少證明了我的眼光。
《第一財經日報》:你怎么看現在中國內地的拍賣市場?
張宗憲:只有三個字——氣死人。現在的市場很畸形,不按行情、不按市場的規律來做。西方國家經歷了300年才完善了拍賣市場,他們每個部分都有每個部分的專家,如果發現有哪個部分作假,董事長馬上就滾蛋,法院判坐監,他們是非常有操守的。
絕不買活人的東西
瓷器和中國近現代書畫是張宗憲收藏的兩大重點。1992年他遴選藏品118件,在倫敦舉辦“張宗憲中國陶瓷收藏精品展”,包括宋代五大窯系、明代官窯瓷器與清代官窯瓷器之精品。2002年6月,他在上海舉辦“張宗憲中國近現代書畫收藏展”,208幅展品中齊白石作品108幅,張大千、林風眠、徐悲鴻、傅抱石等17位名家作品100幅。此次展覽規模和數量堪稱當今中國近現代中國書畫收藏之最。
《第一財經日報》:作為瓷器收藏大家,你比較喜歡什么時期的?
張宗憲:最漂亮的是清朝和明朝的,清代的更漂亮一點,比較鮮艷;明朝的東西更厚實一點,高古瓷真偽很難鑒別,我的祖傳藏品以瓷器為多。
《第一財經日報》:你收字畫為什么特別喜歡近現代?
張宗憲:了解古畫很困難。假畫太多,因為宋朝就有假的,近現代畫藝術高超,東西確實好,而且好鑒別一些。買畫我只買死人的,不買活人的。活人的今天買了他1張,明天20張又畫出來了。死人的有1萬張,賣出1張就只有9999張了。當然也會有假的,買得對不對就看你眼光了。所以現在內地賣的目錄我都沒興趣看一下,因為沒有好的。
《第一財經日報》:為什么喜歡齊白石?
張宗憲:齊白石的畫源于生活,即使是畫一條蟲,也是經過仔細觀察的。所以齊白石沒有一個畫家能擊倒他,他既會畫,又會寫詩,方方面面全能——這個就是生命力。
《第一財經日報》:你怎么預測景泰藍的行情?
張宗憲:還是一個基本功底。景泰藍有很多好的東西:香爐、花瓶,同時中國已經開始研究了、重視了,現在要設立一個中心拯救遺產。
“藏5年”的秘訣
隨著1975年到二十世紀90年代的經濟繁榮,香港崛起為藝術品國際都會。張宗憲意識超前,判斷和趨向非常準,引導了一代藏家的潮流,他對中國瓷器中的清三代官窯的推崇、對中國近現代書畫的追捧,都成為香港市場的傳統,并創造了一個個市場新高。
《第一財經日報》:對收藏你有何具體建議?
張宗憲:好的藝術品,價低的時候只要壓得住一定會再高的,等個五年十年后總會漲,因為好的東西只會越來越少。東西不是今年買了明年就賣出去的,你要藏個五年,人家都忘記了,到時出來價錢就會比較高,今天買了就在等漲價是不行的。如果買賣間隔太短,這個市場也就差不多到頭了。當代藝術嚴格講,不是看宏觀,還是要選擇畫家,藝術品是以個人為代表的。要跟定畫家,去鉆研他的作品。收藏這東西學問很深,不是三年兩年就可以磨煉出來的,要有文化,要洗耳恭聽,接受人家的意見,浸進去十年八年,眼光自然就出來了;同時也要多聽多看多買,在做的過程中學習。
《第一財經日報》:你怎么看待你在香港拍賣業的地位?
張宗憲:每個時代的拍賣市場都要有一個領軍人物,他們應該是又有知識又有財富的人。他們要能看得懂,看得懂要能買得到,買得到要能賣得掉,賣不掉還要能擺得起。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