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是中華文明起源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基石之一。在中國人眼里,玉是與眾不同的,它已經超越了單純分類學的范疇,而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寄托。造假者也正看中了這一點,打起了歪主意。
記者以打算入行學習經驗為由,經朋友介紹,來到了皇姑區的一個小院,見到了一位“造”古玉的高手。雖然他看起來也就三十多歲,可圈兒里人卻都叫他光叔。
據說光叔的“獨門秘笈”是作舊。在古董行里,作舊和做假是一回事,只是作舊的技術含量要大得多,光叔在這一行里之所以出名就是因為他專,活兒細。讓人走眼的概率大小是考察作舊能力高低的惟一標準。
“這是個是‘雛兒’,什么也不懂,您給說細點兒。”帶記者來的小樸向光叔解釋著。光叔拿器桌上的一個佛頭給記者看:“咋樣?”“雕工出眾,頗有神韻,但一看就是新作出來的。”記者乍著膽子,照小樸教的對光叔說。光叔看來挺得意:“哦,眼力不錯,你再看看這個!
“唐的?”“五代的?”“宋的吧?”……看記者發蒙,光叔的眼睛都亮了!靶⊙绢^,和剛才的是一樣的,只是處理了一下!苯又,光叔講了“造”古玉的兩個主要方法,一個叫“包漿”,一個叫“沁”。
“包漿”可以用個通俗的例子來解釋。一把被常年累月使用的鋤頭木把,會形成一層光澤。這種光澤潤厚自然,和木柄渾然一體,溫滑如玉,這就是“包漿”。“包漿”短時間不可形成,也不是各種油漆、涂料能表現出來的。百十年的老桌子、老柜子、老椅子,凡是被經常觸及、摩擦的部位,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包漿。新玉想要有包漿就要用人手不停的摸,至少要兩個月才能達到效果!安徊m你說,剛才你看的佛頭我晚上睡覺都摟著!惫馐逶幟氐卣f。
“沁”比較好理解。一些出土的東西,會在埋藏地下的歲月中形成沁。即土中的物質(包括土中水分所含的物質)會逐漸沁滲到這些東西之中,而形成可辨認的痕跡。沁又分土沁、水沁、血沁(古墓中尸棺中或尸棺旁的器物特征)等。即便是沒有入土的器物,只要能夠上年代,也會出現自然環境留下的沁,這種沁不是高人是不能一眼看準的。仿造沁主要有烤舊和使用化學物質兩種方法。例如把玉烤熟放入紅褐色的溶液中做假土沁,用火燒做假水沁等等。
據光叔說,識別玉的新舊一方面要看它制造時的刀工,另一方面就要看玉表面的受蝕情況,看玉色。近現代制造的玉器往往追求古玉效果,有時做得很像,但總是有區別。如果你得到了一件古玉,它的顏色同我們所知道的標準作品顏色不一樣,那就要認真分析這種顏色是我們所未知的古玉沁色,還是人工做舊,以此來判斷作品的新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