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產品也會折損本金?
背景:日前有媒體報道,北京的伍女士在2003年12月份所買北京某銀行的五年期、預期收益8%外匯理財產品,因國內近期連續調高小額存款利息,當前實際投資收益竟然滑落到0%。于是伍女士決定提前贖回理財產品,但銀行告知提前贖回本金需交納一定違約金,結果算下來伍女士竟然要損失本金12%。在充分權衡利弊后,伍女士沒有辦理提前贖回,打算持有到期,獲得本金和約定的8%收益。
在深圳也出現不少因投資者要求提前贖回銀行理財產品而損失本金現象。梅林一村投資者金先生去年購買了一些人民幣理財產品,但因近期資金周轉不靈,于是到銀行辦理提前贖回理財產品,結果投資不但沒有獲得任何收益,還損失了不少本金。
那么,是否“把錢放進銀行賬面只賺不賠成為了歷史”?就此,記者請來幾位深圳銀行業內人士進行探討。
理財不同于儲蓄
工商銀行深圳分行理財專家武女士:眾所周知,股市、基金投資存在風險,理財產品其實也存在風險。客戶購買理財產品,就相當于與銀行簽定了資金轉讓協議,即客戶是通過出讓資金在一定時間段的流動控制權而獲得收益。隨著銀行業務的發展,類似購買理財產品本金折損的情況未來還會出現。
民生銀行深圳分行產品經理葉豐華:投資者應該明白,理財并非銀行存款。一般銀行在推出理財產品時都會在國際金融市場上做對沖風險的操作。為了滿足客戶提前贖回的需求,銀行就會在國際金融市場上做一筆反向對沖交易。理財產品贖回的價格,是由國際金融市場上的交易對手給出的報價決定的,客戶應承擔違約成本。
國外盛行不保本理財
東亞銀行深圳分行理財專家王偉明:據了解,國內市場理財產品以保本型產品起步,目前出售的理財產品幾乎都是保本的。不過,隨著投資者對銀行理財產品的認識加深,不保本的理財產品一定會在國內市場亮相。
因為設計外匯理財產品時,銀行往往會去國際金融市場購買期權,銀行預支了期權費用,提前鎖定了成本。期權到期,若銀行判斷準確,期權銀行可以在國際金融市場中獲得收益,否則,銀行會選擇放棄期權,銀行僅僅損失期權購買費用,此類產品收益一般不太高,但方便投資者保本。而出售不保本理財產品時,銀行一般會到國際市場進行黃金、石油等現貨買賣,以便獲得更高收益,但同樣會面臨更大風險,因而不保本的理財產品風險會加大,但預期收益也會更高。
目前,不保本的銀行理財產品在一些經濟發達國家和地區非常流行,不少投資者愿意為更高收益去冒較大風險。相信,隨著理財產品在投資者中熟悉度的提升,不少抗風險能力強的國內投資者也會青睞這類高風險、高收益的理財產品。
投資者應進行風險評估
王偉明:投資者既然選擇了購買理財產品就應該有風險意識。投資者在購買理財產品時候應對自己的家庭資產狀況有一個明確估計,并判斷自己能夠承受的風險。選擇理財產品是要求流動性,還是要求高收益?此外,客戶應該仔細閱讀銀行理財產品的資料,在購買之前應知道是否能提前贖回?是否保本?是確定收益率還是浮動收益率?
葉豐華:民生近期推出的“非凡人民幣理財第三期”,購買前客戶需與理財經理面談,并填寫“風險評估問卷”。問題包括“您一貫的投資方式”、“假如理財產品有風險是否選擇購買”等。每個答案都有對應得分,依據總分將客戶風險偏好評為“保守”、“安穩”、“穩健”、“成長”、“積極”5個級別。如果客戶的得分是前兩級,銀行原則建議客戶不要購買理財產品。這也是銀行向客戶預告風險,幫助客戶建立風險意識。
[align=right][color=#000066][此貼子已經被作者于2006-3-4 7:45:43編輯過][/color][/al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