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
org香港《經濟導報》第7期(2月20日出版)華騰/近日,隨著美聯儲新任主席伯南克明確表態美元利率仍處于加息周期,以及美國原油及汽油儲備量超過市場預期等經濟數據明朗后,國際原油價格及黃金價格應聲下跌,雖然目前預言油市和金市已見周期頂部仍為時尚早,然而從資金流向不難看出,部份獲利甚豐的炒作資金已流出油市及金市,開始尋找下一個暴利目標。自2005年中國正式宣布開啟新一輪人民幣匯率改革以來,環繞人民幣升值預期的炒作可謂方興未艾。然而,進入 2006年,一個更為誘人的投資機會正越來越成為國際投資者的關注焦點,這就是長達六年一蹶不振的中國A股市場。
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經濟不但沒有放慢連續20年的高速增長步伐,反而克服重重困難,通過制度創新不斷解放和提高勞動生產率,取得了舉世震驚的持續高速增長,令國際經濟界垂涎。然而,與此同時,經濟學界慣稱經濟晴雨表的中國股票市場卻嚴重失靈,與國民經濟背道而馳。以上海A股市場為例,從2200多點開始的漫漫熊途直到跌破1000點方才止步,而由于期間旗艦型權重股不斷上市,該指數的可比點位早已跌至700點左右。長達六年的熊市期間,A股市場雖幾度出現反彈,但都以更大幅的下跌告終。跌幅慘巨的多年熊市令股市投資各方對A股市場走勢預期分歧巨大,而厭惡投資風險的國際投資者更是遠離A股市場。然而,冬去春來,轉入2006年,中國股票市場上的投資各方,對于A股市場的投資價值及未來走向的看法,卻出現了近年來難得的高度趨同。
對中國股市看法罕見趨同
從已經公布的2005年第四季度基金報告顯示,預期十二個月后股市將上升的基金經理高達94%,其中39%認為將大幅上升,55%傾向于輕微上升;認為將輕微下跌和不變的均為3%。數據顯示,內地投資界對于2006年A股市場的走勢看法高度一致。
與此同時,國際投資者也對A股市場表現出前所未有的興趣:摩根大通中國研究部主管龔方雄最近表示,“在近兩個月和歐美機構投資者的接觸中我們發現,境外機構對中國A股市場的觀點發生了根本性轉變。不僅境外投資基金、保險資金,連大型對沖基金如今也對中國A股市場的投資機會非常感興趣。”德意志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也印證了國際投資界對A股市場的空前興趣,他表示這段時間許多國際客戶都在徵詢關于進入中國A股市場的技術問題,這其中甚至包括了一些以前從來不做股票、不關心亞洲市場的公司。
過去半年中,對于A股市場的研判出現轉態的國際機構為數不少,雷曼兄弟公司便是其中之一。2005年8月,雷曼公司曾預測中國股票市場的走勢將處于調整期,下跌和上漲的空間都不大。然而短短五個月后,隨著A股市場股權分置改革的順利推行,雷曼公司對A股市場的看法已經由悲觀轉為審慎樂觀。
多年來,國際投資者對于A股市場投資價值缺乏認同,原因很多。其中,A股市場信息資料披露不充分、公司治理不規范、透明度不夠,股權分置問題懸而未決等問題首當其沖了。然而,2005年以來,以股權分置改革為標志的中國股市新政為中國A股市場帶來變革,A股市場投資環境已呈否極泰來之勢。
宏觀經濟持續向好
從西方成熟資本市場的長期走勢分析,股市的走勢可能在短期甚至中期內與國民經濟走勢出現背離,但是長期而言,股市走勢仍將與國民經濟大勢同步。中國股市也不例外,對于中國股市基本面而言,首當其沖的還是應該關心中國的宏觀國民經濟運行狀況。上周,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明確表示,央行近期內無意加息。這意味著飽受市場爭議的低利率現狀短期內仍將維持,也說明近期不會有新的宏觀調控政策出臺,投資增長速度已經被控制在合理范圍,信貸不再進一步收緊,貨幣供應量增長速度明顯加快,這是明顯的宏觀政策放松信號。前期一直存在宏觀經濟是硬著陸還是軟著陸的爭論已無人再提,宏觀經濟“不著陸”的可能性更大。雖然存在若干變數,但是綜合國內外的政治經濟態勢分析,2006年的中國經濟仍將繼續保持高速增長。
對于新的一年國民經濟未來走勢,一些合資基金的看法頗具代表性。2005年國內經濟情況曾令一些基金經理作出相對比較悲觀的判斷,但多家基金管理公司近日對2006年宏觀經濟改持基本樂觀的態度。國海佛蘭克林公司認為,城市化、世界工廠、消費升級等推動經濟增長的長期因素并未改變。公司綜合目前掌握的經濟數據預計,2006年中國經濟仍將平穩增長。光大保德信則表示,2006年的經濟運行可能強于此前業界的普遍預期。
股改前景大局明朗
德意志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曾經明確表示,歷史上一些外資之所以不愿意進入A股市場,最主要原因就是對三分之二非流通股票某一天突然流通的恐懼,而這一恐懼將在股改完成后徹底消失。由于得到最高管理層對于推行股權分置改革的堅定支持,股權分置改革已經由初期中國證監會唱獨腳戲演化為證監會、國資委、中央銀行、財政部等各部委齊心協力共同推動的局面。
在今年年初的全國證券期貨監管工作會議上,證監會主席尚福林明確提出“年內基本完成股改”。目前,股改公司已逾600家,全流通市值占A股總市值比例也已過半。股權分置改革完成后,全流通時代的到來,將大大打消國際投資者的政策顧慮,提升A股市場估值水平,為A股市場長遠發展奠定根基。
優質上市公司回歸A股市場
談到中國股市的基本面,除了股權分置格局這個先天缺陷以外,缺乏有投資價值的藍籌公司,也是中國股市一大軟肋。然而,隨著最高管理層將發展中國資本市場提到國家戰略層面,在加大處理現有A股上市公司違規現象力度的同時,一大批在海外上市的優質企業也將揚帆海歸。
到目前為止,包括中國移動、中國石油、廣深鐵路、中國國際航空等盈利能力最強的中國企業,都明確表示將在A股市場重新開始啟動募集新股后,擇機回歸A股市場。這些在國際資本市場上獲得認可的大型企業回歸,將大大提升A股市場的公司質地,拉低A股市場平均市盈率水平。而這些大型及超大型企業的回歸將給A股市場帶來的擴容壓力,將在股市資金面的充沛供應中獲得釋放。
股市資金供應面持續寬松
截至2005年底,中國國民儲蓄總額已經達到了驚人的14萬億元人民幣的水平,而同期的A股市場市值不足3萬億元。數倍于A股市值的國民儲蓄余額令人相信在中國股市上長久以來的一句話:中國股市從來都不缺少資金。與此同時,據統計,2006年將有八路大軍挾巨資挺進A股市場:
一、1,070億元保險資金;二、900億元基金(其中包括存量資金250~300億元,增量發行600億元);三、360億元QFII資金;四、195 億元社保資金;五、300億元企業年金資金;六、300億元券商資金(其中包括券商新增理財產品約100億元、自營新增加資金200億元);七、200億元上市公司增持或者回購投入資金;八、其他新增加資金500億元。上述資金合計規模達到了3,820億元。
更為重要的是,以上八路大軍的統計還只是靜止的概念,從最近正在修訂的QFII管理辦法看,管理層對于A股市場持續“開閘放水”的政策取態非常堅決, QFII管理辦法的修訂大致概括為“兩降一升”。門檻降低是指申請QFII資格機構資產規模從100億美元降到50億美元,保險公司經營年限有望從30年以上大幅度降低為五年。這為更多的機構進入中國資本市場提供了機會。“資金鎖定期縮短”是將當前對QFII資金匯出較為苛刻的限制作出修改,國家外匯管理局在配套的新規中表示,對于保險、慈善基金、養老金等的本金在全額匯入三個月后,即可全額匯出本金,其他QFII在資金全額到賬一年后可以匯出。這項尚未正式公布的最新政策動向表明,管理層引水澆灌A股市場的政策決心極為堅定。
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董事總經理、亞洲區首席經濟學家陶冬坦言,過去六年中沒有關注A股,而目前的A股市場重新進入研究視野,完全是因為看重A股潛在的投資價值。陶冬對于A股市場看法的轉變,在國際投資市場中頗具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