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中國商業精英的公寓和奢華住宅,張永霖的房子顯得與眾不同,他那間能夠眺望維多利亞灣的雅致住宅幾乎完全是用中國藝術品做裝飾。
在起居室里,擺放著一件由活躍的中國臺灣雕塑家朱銘創作的大型抽象銅雕,后面的厚玻璃墻能夠看見天際線下城市驚人的景觀。兩件齊白石的立軸書畫作品懸掛在房間入口處。在可以盡觀城市另一面的主臥室里,懸掛著林風眠陰暗藍色基調的大幅油畫。
但是在起居室的角落里,在齊白石畫有太陽和大型食肉鳥的立軸旁邊,還有另一種藝術,完全不同于這間屋子里的其他藝術品,這是一幅沒有簽名的木炭素描,畫著兩個男孩,看得出是對莫奈的致敬作品。這是張永霖從倫敦蘇富比拍賣行上買來的,他已經從香港一家主要電話公司的主席位置上退了下來。
中國富豪中意中國藝術
中國在過去25年中令人矚目的經濟增長速度創造了龐大的財富,中國藝術品的價格也急速攀升,尤其是在最近三年里。但是中國藝術品收藏者卻很少有對西方藝術杰作表現出興趣。
當日本經濟在80年代以無法遏制的速度增長時,他們的銀行、保險業者和私人收藏者購買梵高、雷諾阿、莫迪里阿尼和畢加索作品的行為,震撼了國際藝術品市場。暴富的俄國石油業寡頭在藝術品市場上嶄露頭角。但是富裕的中國人卻對投資西方藝術表現出謹慎態度。
亞洲佳士得副主席葉正元說,中國大陸收藏者在過去兩年里曾購入過二流的畢加索、雷諾阿作品,也曾在拍賣場上競標莫奈和梵高的作品未遂。香港收藏者因為其居住地有過英國的殖民背景,而在藝術品投資上顯得更為國際化,也更積極。他們買過畢加索、雷捷、德加、雷諾阿、畢沙羅、莫奈、馬蒂斯、塞尚的作品各一張,以及梵高的一張早期作品。
“在中國大陸,只有一點早期印象派和現代繪畫作品。”葉正元說。未來中國將成西方藝術大市場
但毫無疑問的是,在未來幾年內,富裕的大陸人和香港人將會成為重要的西方藝術買家。
“在中國,有錢是不夠的,你還得有文化,”上海當代藝術館策展總監何慶基說,“年輕人對西方藝術充滿熱情,看到他們對西方藝術品的需求那只是時間問題。”
蘇富比和佳士得正在嘗試加速這一進程,這兩年,他們在紐約和倫敦的開幕之前,會把價值連城的印象派作品帶到香港預展。(2004年前,他們很少運那些昂貴的西方藝術品來預展。)
作為新趨勢的一部分,蘇富比1月17日和18日在這里的展覽受到了特別關注,因為展覽上有高更創作于1902年的著名作品《兩個女人》,估價在1100萬英鎊到1400萬英鎊之間(1940萬美元到2470萬美元),其他還有莫奈和畢加索的作品。中國人還是沒有顯出積極性來
這些作品將于周二在倫敦拍賣。但是蘇富比亞洲及澳大利亞區執行董事司徒河偉表示,一些中國收藏者很有可能參加,但他很懷疑他們會做出一些重大的購買行動。“他們仍然沒有表現出把錢投向西方藝術的積極性。”他說。
中國現在的總體經濟產量差不多是日本上世紀90年代的一半多一些,但是中國的人口是日本經濟高速發展時期的10倍。因此當一些中國企業大亨擁有爆增的財富的時候,他們的國家仍然貧窮:去年的人均產值是1740美元,而日本早在15年前就已經達到了29600美元。
日本的納稅制度鼓勵藝術品投資,但是香港和大陸的稅務制度卻沒有這樣的政策。中國大陸向藝術品進口征稅,并且限制有經濟能力的國民把大筆資金匯出國,這就為他們投資西方藝術品制造了障礙。
向中國大陸運輸昂貴藝術品的方式可以采取空運,最多是用海運,但結果是在海關耽擱三四周,即便是這些作品只用做展覽而非拍賣。因此拍賣行雇員很仔細地包裝小件藝術品,放在托運的包裹里飛往中國,以便很快通過海關檢查。葉正元說,包裹被盜不是最大的問題,但是尺寸的限制卻讓大件繪畫作品無法在中國大陸展出。
許多計劃運往中國大陸,展現給買家的作品最后被運到了香港。這個自由港過關檢查只需要一天的時間。中國大陸這兩年撤銷了大多數對公民訪問香港的限制,這是為了帶動香港在2003年非典之后低迷的經濟。
香港必須面對它自身特殊的挑戰。炎熱、多霧、非常潮濕的天氣從4月末一直延續到10月初,這之間正好夾著紐約8月的拍賣季。盡管展覽場地有空調,拍賣行還是對夏天運藝術品過來表現出謹慎,并且不運脆弱的作品過來。“我們往往運輸那些能夠適應旅行的作品。”司徒河偉說。(編譯王晟)(《紐約時報》基斯·布萊德什
來源:都市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