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新聞晨報
理財應當從盤點開始。
什么,你覺得盤點太煩,問我可有適合懶人的好辦法?那我且問你,要是有人告訴你無需鍛煉天天歇著,也能擁有一身健壯的肌肉,你可相信?你肯定會說天下哪有這樣的好事,不鍛煉能有健康的身體就不錯了,更何況健壯的肌肉。健身如此,理財也是同樣的道理。所謂的“懶人理財”,比起不理財自然是要好許多,但是你希望真的把自己的財產打理的井井有條,穩定增長,那是多少要花點功夫的。
在這個專業分工時代,你不會投資股票,你可以找股票基金代勞;如果你連挑選基金都不會,那可以找理財顧問代勞;但即使是再優秀的理財顧問,也需要在清楚了你的家底你的收支狀況后,才能為你制定相應的理財方案———看看自家有多少現金多少張存單的重要工作,你總不敢交給外人,而應該親自上陣吧。
利用盤點作為個人理財規劃手段,迄今也有五六年了。每次有朋友問我個人或者家庭盤點該怎么開始,我都會強調記賬要有三張表:資產負債表、現金開支表和虛擬損益表。
你真正擁有多少財富?
資產負債表告訴你幾年前,在各類求偶啟示上,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類似“欲求有車有房,事業有成男士”的要求,而到了最近,這句要求當中則變成了“欲求有車有房,無按揭,事業有成男士”。且不說這樣的要求是否獅子大開口,不過撰寫人的理財知識卻是值得稱道的,她們已經懂得區分“資產”和“凈資產”了。
所謂資產,簡單說便是所有屬于你擁有物品的總和,而其具體數字一般便是按市價全部套現后所獲得資金的總額。“有車有房”,這里車和房子無疑都是資產。你是不是有錢人,光看你的資產總值可不夠。香港近些年最出名的“負資產”一族如果單看資產,不少以百萬甚至上千萬計,可什么還會瀕臨破產呢?就在于她們負債太高,甚至高過了資產總額。所謂負債,即是他人或者機構借予你的資金總額,比如銀行按揭,信用卡所欠卡數,都是負債。當你把資產總值減去負債總值后,得到的就是你的凈資產,那個才是衡量你是否真正富有的指標。
當然,知道資產、負債、凈資產僅僅是理財的第一步。要想規劃好自己的理財方案,首先就要仔細分析資產、負債的組成,對你的經濟狀況有進一步的了解。
從流動性來看,有些資產是容易變現的,比如現金、活期存款、貨幣市場基金、黃金等,而有的變現容易程度就要次之,或者如股票、債券這樣要面對提前變現帶來的虧損可能,或者如物業、汽車等變賣需要一段時間。至于諸如商業投資、收藏品之類由于缺乏成熟的交易市場,變現可能要天時地利人和才行。考慮到人有旦夕禍福,保持足夠的現金或者類似活期存款這樣的準現金數量是絕對必需的,一般而言,這筆資金以半年到1年的生活費為宜。至于商業投資、收藏品之類不容易變現的資產,很難說應當把它們控制在總資產多少個百分比以下。但是從安全來說,你資產中除此以外部分的絕對值應當至少能夠維持10-20年的退休生活所需———包括償還債務所需,如果存在的話。這樣才不會出現迫于生計被迫低價變賣收藏品或者商業投資套現的窘況。
從增值性來看,有些資產是資本,可能帶來未來的現金流;有些資產則是消耗品,只會越用越少。比如同樣是一套住房,如果你是自住的話,那它只是消耗品,唯有將其出租收取租金時,它才成為資本,能夠不斷增值。如果你尚年輕,需要為未來養老準備儲蓄,那么在你的資產中應當以資本類為主,而減少消耗品類,尤其是像汽車、昂貴衣物、數碼產品等使用周期較短且不太具有升值可能的消耗品,能少則少。
你到底在不在賺錢?
現金收支表告訴你有不少白領屬于高收入一族,月收入以5位數計。可是1年下來算算賬,資產卻沒有因此增加多少。為什么呢?收入多但花費也多,左手進右手出,最后做個“月光族”,除非你有巴菲特這樣的高超技藝,可以從投資上獲利,否則資產怎么可能增加呢?俗話說,小富由儉,大富由天。普通讀者要想積累財富,還是得靠“開源節流”。“開源”,要靠你努力工作多漲工資,可是“節流”,就要靠現金收支表幫你監控收支狀況了。
比起資產負債表的一次盤點來,現金收支表需要每天記錄,每天累加,“耐心”和“堅持”是最重要的。那么記錄現金收支表究竟有什么用呢?一方面,現金開支表是一個開支警示器。時下許多白領不僅是“月光族”,而且信用卡的欠卡數越積越多,究其原因就在于他們缺乏一個開支警示。有現金的時候花現金,沒現金的時候就拉卡,全然不考慮支出是否已經超過了收入水平。如果讀者堅持每天記錄支出情況,并且時刻與收入數目比較,一旦支出接近收入就勒緊錢袋,不再隨意消費,更不隨便動用信用卡,那才有可能每月多少存點余錢,讓資產負債表的資產項數字越變越大。
另一方面,現金開支表是一個開支分析器。不少白領也知道自己每月花銷太大,可是到月末回憶回憶,卻怎么也想不起那么大筆的開銷都花在哪里了。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如果你把開支都記錄下來,到月末一統計,就知道每個月在各個項目上花了多少。那些大手大腳花錢的讀者,恐怕到時是會給某些項目的百分比之高嚇一大跳的。(表二)你收支健康可持久嗎?虛擬損益表告訴你對于資產負債表和現金開支表的重要,相信不少讀者早已明了。可是虛擬損益表是什么呢?為什么還需要額外的這樣一張表呢?我且問你,你可知你每月的生活費用究竟是多少?已經學會記錄現金收支表的你,也許會找出當月支出總計的數目報給我。可是我卻要告訴你,這其實并不是你當月真正的生活費用。
想象一下吧,一般情況下,你每月花銷是2000元。突然這個月你額外花2400元買了一個手機,那么是否你當月的生活費用因此就變成4400元了呢?顯然不是,雖然這個手機是當月買的,但是卻可以使用很長時間,將其總額計算在任何一個月的開支里面都是不合適的。那么怎么辦呢?筆者一直采用的方法是將此類開支分拆成數月的開支,分別計入虛擬損益表。比如一臺手機大約可以用2年即24個月,那么你可以在虛擬損益表中連續24個月每月記錄一筆100元的手機購買費用,而非像在現金收支表中那樣記錄一筆一次性2400元的花銷。
這樣的一張虛擬損益表的好處,就在于可以更好地衡量你的生活成本,并且輔助你據此控制開支。還是說上面手機的例子,假如你的總資產為10000元,在你購買手機的當月,你的資產會因此變成7600元(不把手機計入資產)。如果你按照現金收支表控制支出,那么2年后需要重新購買一臺手機時,資產仍舊為7600元,當買完手機后資產就變成5200元了,長此以往,必然就坐吃山空了。用不了幾次,你就再無余錢購買新手機了。相反如果你按照虛擬損益表控制開支,那么在虛擬損益表收入和開支齊平的時候,實際上你當月現金收支上會有100元的盈余。累計24個月的100元累積下來,資產損益表因此恢復到買手機前10000元的水平,此時你再買一臺2400元的手機,資產仍舊有7600元,如此反復,資產也不會縮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