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就有糧油一分利,百貨十分利,珠寶百分利,古玩千分利的說法。在北京、上海等消費較高的城市,市民們除了購買汽車、公寓外,已經將目光轉向古玩,古玩店成為那些有一定經濟實力的人經常光顧的地方。有代表性的古玩聚散地過去是琉璃廠,現在是潘家園,后者正逐漸擴大成為全國最大的古玩市場。
最近十多年來,中國的普通大眾有了購買收集古玩的條件,這首先是因為大眾的居住環境有了顯著改善,另外就是大家手頭有了比較大的可支配資金。除了一些鑒賞收藏家外,收藏古玩還被很多人作為投資保值的一種手段,另外也出現了一些人利用古玩估價難的特征來行賄受賄的事件。
市場存在各種渠道的古玩交易,包括國家允許的途徑如正規的文物商店,也包括一些非法的渠道如挖盜古墓、文物走私等。而文物最大的來源是贗品,在中國,仿造古代的名品并不被看作是制作贗品,而被看作是一項藝術活動。
經過兩三百年的時間,這些仿品便會成為珍貴的藝術品,其款式與真品一致,給一般收藏者帶來很大的鑒別困難。而且這些贗品可通過現代的物流網流向全國各地,就連在博物館附屬商店購買的有鑒定證書的古玩也不一定是真品,贗品的泛濫對古玩市場的健康成長是個很大的威脅。
新世紀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