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一系列帶有濃郁藏族風格藝術品如銅佛像、唐卡、賁巴壺、轉經輪等不時地出現在拍場上,而畫家描繪西藏的那些草稿和精美的油畫也成了拍場的重頭戲。剛剛結束的一場秋拍上,我們隨著陳丹青一起《走進西藏》。不知不覺中,在畫作和藝術品交相輝映下,收藏圈內正逐漸形成一道絢爛且略帶神秘的西藏風景。
翻倍增值的唐卡珍寶
提到西藏的收藏品種,就不能不提到唐卡。唐卡為藏文譯音,意思是以藏傳佛教為題材并繪制在布或絲織品上的卷軸畫,多掛于寺廟之中作拜祭用。千百年來,在全藏區廣為流傳,被視為藝術珍寶。
唐卡藝術從總體上講是一門以表現宗教題材為主的重彩裝飾繪畫,常以紅、黃、白、藍、青等斑斕的色彩來完成藝術表現。早期的唐卡使用麻布制作,另外還有絹繪、刺繡等多種形式。而堆繡唐卡是其中最具藝術特色的。
正因為唐卡珍寶地位的不可動搖,所以近些年才越來越受到關注。筆者通過雅昌藝術網調查了一下唐卡的拍賣數據,2002年12月天津文物公司拍賣一幅“清普賢菩薩像唐卡”的成交價為5.5萬元,創當年國內唐卡拍賣的最高紀錄。而2004年的最高成交價17.6萬元出自北京翰海拍出的“清初五鳳圖唐卡(五件)”。到了2005年,誠銘國際的“清御制刺繡釋迦牟尼及二弟子唐卡”成交價已經達到了82.5萬元。三年間,唐卡的價格已經翻了十多倍。
與紅木家具比肩的藏式家具
西藏家具多用松木和喜馬拉雅山的軟木制作,品種大概分為藏柜、藏桌、藏箱。因為品種不多,加之濃郁的民族風格,鑒別起來比較容易,價格自然也在不斷上升。目前,有行家估算,藏式家具已和上好的紅木家具價格相近了,并且不少現代都市人也開始癡迷此類收藏,出現了藏式家具墻內開花墻外香的局面。
西藏家具并非以木頭的質量取勝,而是用家具上大面積的繪畫和雕刻博得了收藏者的認可。這種以花草和動物為主題的彩繪,顏色非常鮮艷。有的是直接畫在木板上,有的是在木板上披一層麻,油彩畫在麻布上。有的還要在麻布上罩一層油灰,使油彩不會脫落。而那些動物、樹葉、圖騰、竹子等都是雕刻工匠們喜愛的題材。
逐漸走高的藏式御制品
賁巴壺流行于清代,由藏族金屬制品演變而來。器形為洗口,束頸,球形腹,高足外撇,腹部有龍首形流(多見為獸吞式流)彎曲向上,無柄,是一種祭祀用品。
賁巴壺外壁多以各種彩色做底,由上至下依次繪八吉祥、回紋、覆蓮、仰蓮、如意云頭、蕉葉等紋飾。主題紋飾一般繪蓮托八吉祥紋。除賁巴壺外,金釉**、金釉無量壽佛等都是同時期的作品。此類品種北京故宮博物院、南京博物院、西藏博物館均有收藏。
2004年10月24日,廈門國拍拍賣的清嘉慶松石綠地粉彩賁巴壺以145萬元成交。此件賁巴壺曾在倫敦佳士得上拍。時隔一年,成交價格翻了一倍。而今年秋季誠銘拍賣的32件藏傳文物全部成交,其中清御制鏤金嵌寶石蓮花生大師金螺以1122萬元成交,清御制金嵌七寶飾轉經輪成交價為1100萬元,其他佛像、寶盒、佛龕等都以不錯的價位成交。
有待抬升的藏族藝術品
除了上述有西藏特色的藝術品正處收藏旺勢外,筆者認為,還有幾類應值得關注。擦擦:一種用于供奉的模制佛像,既有濃艷的色彩,也有鮮明的佛像雕刻,其藝術魅力不遜于唐卡。特別是晚期擦擦造像,在同時期地域性造像風格上無疑是出類拔萃的。藏毯:藏毯用途很廣,分為卡墊、地毯、靠墊、坐墊、掛毯等,馬具墊、大牲畜額頭等部位的裝飾品及其它一些產品也屬于這類工藝。原料是藏羊毛,圖樣設計別致,色彩鮮艷,在世界三大名地毯中占有一席之地。土產顏料的基本顏色有藍、綠、黃、紅、紫紅、金黃、白、棕、黑等幾種,圖樣大致可分為江墊式、龍鳳式、滿地鋪式、城郭式和嘎雪巴式。藏族服飾:藏族人在穿戴上很講究,有的一套就價值百萬元,光帽子上面就有珍珠兩千多顆,以及大大小小的綠松石,此外,服飾上還掛滿了金、銀、珊瑚石、琥珀等珍寶。動物皮毛和精致的絲綢更顯出服飾的華貴,飛龍、祥云和花卉圖案全是手工刺繡。據了解,這種百萬元服飾,全世界現存量也超不過50套。 (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