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簽是為標明那件書畫的內容,同時也有負責鑒定的含義。
我們見到的最古的書帖標題墨跡,是唐摹王氏一門書法上那幾行,雖不一定就是王方慶書,但應是唐人手跡。
西晉陸機《平復帖》前面的舊簽,也是唐人所書。宋趙佶(徽宗)手書的書畫標題,都有著一定的體例,如古書帖,用月白色短小簽,金筆書字,貼在卷中黃絹前“隔水”上角;繪畫則書在黃絹隔水左上角,用墨題字,比絹簽要稍 大些。
偶有例外的,曾見墨題唐摹王羲之《遠宦帖》一種。題近人(五代、北宋)繪畫則有些題在本身上,如題南唐王齊翰《勘書圖》等。金完顏(章宗)字學趙佶,也仿那樣的格式作墨題,題古今(包括北宋)繪畫。明萬歷年間郭衢階,有時用金書標題在古畫前絹“隔水”上,這是仿徽宗內府格式,但字體并不學趙佶。
標題、簽,在清初以前,大都不具書者姓名,約到清中期以后才漸漸有具款的,后來又有并落上下款的。標題有各種形式和部位,卷子書在本身前“隔水”綾絹上方,軸子書在裱邊(與本身齊頭),有的書在紙、絹簽上,然后貼在上面所說的地方,更有貼在外邊包首上的“外簽”。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