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藝術品網
古玩收藏是當今盛行的行業,也是投資理財的一大亮點。從收藏的平民化到全民玩藏初露端倪,種種跡象均表明:收藏的群體在擴大,收藏的種類在拓展,收藏的門檻在降低,收藏的熱潮在掀起。
玩藏要以一定財力作基礎,要以深厚的文化作底蘊,要以良好的眼力作武器,所以說收藏只是少數人的事。也因此,收藏的門檻之高、陷阱之多、詭詐之奇,令人難窮其極。而如今,莫測高深的收藏,伴隨著光怪陸離的“撿漏”發財故事,在朝夕之間進入了尋常百姓之家,不少人在既乏文化又乏眼力的情況下,不知深淺瞎闖蕩,沉戈折戟,勞民傷財。本報“黨報熱線”今天起刊發“文物收藏警示”系列報道,旨在提醒讀者,在涉足收藏前要勤練“內功”,提高眼力,萬事要多留個心眼。
“餡餅”掉在心坎上
在收藏市場,瓷器一直是受青睞的藏品,對普通藏家來說是可遇不可求的。而初涉收藏之人,遭遇“官窯騙局”的,卻不乏其人。下面這個故事是我市古玩商劉先生告訴記者的。
不久前,一位老先生只身來到溫州妙果寺收藏地攤市場碰運氣,地攤上花花綠綠的收藏品令人眼花繚亂。據老先生所掌握的收藏知識:官窯瓷器的底上都有款字寫明瓷器是某朝某代所制。于是,他就問一攤位前擺了許多各式瓷器的攤主:有無底上有款字的官窯瓷器?老先生一張口,攤主就知其是一個身上可以割肉的主。攤主連忙拿起一個底上有“大清乾隆年制”款字的瓷器,說這就是“官窯瓷器”,還有更多更好的放在附近的旅館里。老先生一聽心花怒放,樂不可支,直覺得天上掉“餡餅”了。
旁邊的幾個攤主一看情形,也知是“魚兒上釣”,便趕緊圍了過來,均稱有“官窯瓷器”。第一個攤主也知,這樣的“肥肉”是難以獨吞的,便與圍上來的其他攤主略通氣色,各帶一二件攤上的“官窯”,簇擁著老先生來到附近的旅館里。
老先生在客房中坐定之后,領頭的攤主果然從幾個紙盒里掏出了好幾個“官窯瓷器”請老先生鑒賞,其他攤主的“官窯瓷器”也陸續送來。“道具”上場后,接下來便是給老先生“講故事”,灌“迷魂湯”:這些“官窯瓷器”,不是人家祖上達官貴人傳下來的“家傳寶物”,就是自己冒死盜古墓得來的“出土文物”,要不是“家里有人生病”或“弄房子急著用錢”,那是舍不得出手的。攤主還對老先生說,市場上的那些收藏者不識貨,只有您老眼力過人,一看便知是“官窯瓷器”,這是與您老有緣分,也是您老的發財機會。
鑒定“餡餅”成“畫餅”
接下來便是雙方談價錢。因是“官窯瓷器”,攤主要的價錢自然不低,一件都要3萬元5萬元,還說拿去拍賣,至少是10萬元20萬元的。老先生經過一番討價還價,成交了六七件東西,花去了8萬余元。他還暗自慶幸:到時候出手一件就能撈回本錢,說不定還有贏利呢。離開時,老先生還很高興地給賣古玩的“江西人”留了聯系電話。
時隔不久,“江西人”又陸續送來兩批“官窯瓷器”,老先生又花20萬元買了下來。這樣一來,老先生家里的“官窯瓷器”增加到20多件,而多年積蓄卻空了,還欠了一些債。
9月10至11日,故宮博物院研究員、著名古陶瓷專家葉佩蘭應市收藏協會的邀請,來溫舉辦古陶瓷知識講座與鑒定活動。老先生得知后,興奮不已。9月10日下午,他和家人一起帶著3箱“寶物”到現場鑒寶。老先生排著隊高高興興進去,出來時卻兩腿發軟,連路都走不住了。經鑒定,他的這些“官窯瓷器”,實際上是景德鎮新做的仿古工藝瓷器,其價格為每件幾百元不等。花28萬元購買的“官窯瓷器”,實際價值只有幾千元。
仿古瓷器是陷阱
古陶瓷是先民創造的文化瑰寶,由于精品數量少,價值很高,仿造之風自古不絕。特別是自上世紀90年代古玩市場興起之后,劣仿的瓷器更是泛濫成災。一些古董販子,將之作為蒙騙涉世不深的收藏者的“道具”,憑三寸不爛之舌編造一個又一個謊言:什么祖傳之寶、盜墓之物、佛堂所竊等等,不時有收藏愛好者受騙“吃藥”。
對瓷器收藏來說,仿古瓷器是必須面對、必須跨越的陷阱。溫州市博物館館長金柏東認為,瓷器收藏者在涉足收藏前,先要練練“內功”,培養和鍛煉眼力。如多看一些專業的書籍,多到博物館、拍賣行看實物,多與有經驗的收藏者交流。在有了一定的基礎之后,再找個行家幫忙把關,謹慎入市,逐步提高。切不可操之過急,想一口吃成胖子。
市收藏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徐亮說,古陶瓷專家葉佩蘭在溫州鑒寶期間鑒定的結果,大批所謂“元青花、釉里紅”沒有一件是真品。由于現在瓷器贗品泛濫成災,收藏愛好者在購買瓷器時,一定要特別謹慎,千萬不可放松警惕,以免一腳滑到“陷阱”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