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證交所成立的前兩年,有一位普通的上海工人靠買賣國債進入股市掙到了一百萬,上海人管他叫楊百萬,他可以算作在改革開放中第一批富起來的人,他的經歷可以說是我國從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的一個縮影。日前,楊百萬做客北京電視臺《誰在說》節目,以下是他的談話錄音節選。
主持人:我聽別人都叫您楊百萬,我知道這肯定是您的綽號,您的本名叫什么?
楊:我的本名叫楊懷定。
主持人:為什么報紙上都不說楊懷定怎么樣,都說楊百萬怎么樣怎么樣了呢?
楊:這是中國人的愛好,看到有錢比較喜歡叫外號,其實我在中央電視臺的時候說過,我現在把自己看成是九十九萬。
主持人:為什么?
楊:還差一萬要奮斗。
主持人:怎么掙的這第一個一百萬?
楊:這一百萬其實媒體做過很多報道。當初1988年4月21日,國家國債開放交易以后,我就以2萬元錢的資本,進入這個市場。買國債。我這個買國債和老百姓的攤派買國債兩回事,我是把國債從貧困地區買回來,再到上海富裕地區賣掉。
主持人:為什么從貧困地區買進來?
楊:飯都吃不飽哪還有錢買國債來儲蓄!
主持人:在那里大概是攤派的吧?
楊:對,當時是攤派的。
主持人:你到貧困地區買國債,他們會賣給你嗎?
楊:賣,現在他們都在后悔。
主持人:楊先生我想請教一下,您這樣做在當時的法律環境中,算不算有一點擦邊球的意思?
楊:沒有,因為當時沒有證券交易法,所以,我在當時就提了一個口號,法律不禁止的我們都能干。
當時的輿論認為我們思想比較活躍,上海市長就對我有一個批示,叫查一查楊百萬鉆了哪一條法律的空子。
主持人:那是要懲辦還是要表揚你?
楊:不是,是為了推動國企改革尋找一些靈活的方式。
主持人:從貧困地區買了國債,到富裕地區給賣出去,您賺了多少錢?
楊:這個沒法詳細統計。
主持人:大致?
楊:當時的上海報紙包括北京的報紙都登過,從證券市場出來一個致富的百萬富翁,當時我還很害怕,內參登到我,中國現在最有錢的四種人里邊,我的名字排第四。
主持人:在1988年的時候,一百萬就可以排列第四了。
楊:不是總資產一百萬,而是換算成當時的月收入。
主持人:1998年的時候你掙沒掙到一百萬?
楊:掙到了,還不止。
主持人:掙一百多萬的時候,你的職業是什么?我聽說是工人。
楊:買國債以前我就辭職了,我是3月28日辭職,辭職以后就尋找機會,就進入到國債買賣,做國債的時候,我已經從工人變成了無業游民。
主持人:在這之前是工人,什么讓你非要辭職呢?是你已經看到做國債可以掙大錢了?
楊:如果看到那肯定是吹牛。
主持人:是歪打正著?
楊:因為你不可能知道中央政策的變化。我想吃好一點,自由一點,就辭去了工作,當時辭去工作需要很大勇氣的。
主持人:親友們都反對你辭職嗎?
楊:當時我在企業里面是五好工人,優秀思想政治工作者。我辭職的時候大家都勸我,說股票市場屬于姓資的,以后要變的。
當時勸我的人最近變了,因為我們的企業就要倒閉了,那些勸我的人都后悔。
主持人:當時跟楊百萬一起跑了就好了。
楊:(笑)
主持人:這么說你開始做的不是股票,只是證券,國債。什么時候開始進入股市?
楊:1988年7月1日進入股市。
主持人:剛才說買國債是4月份。
楊:4月21日。
主持人:經過3個月就飛躍到股市里邊,買賣國債掙的一百萬統統去炒股?
楊:不敢,我當時僅僅買了20萬股。
主持人:楊先生您當時選擇股票有沒有什么依據?
楊:當時惟一的依據是報紙上登了一條國有企業不得再發行股票的消息。
主持人:你根據這條消息判斷出了什么?
楊:與炒郵票一樣,絕版最值錢,不能再發行我就要買,現在每天發行,我不一定買,絕版以后,因為當時的股票姓資姓社沒解決,風險沒這么大。當時我買的時候,上封頂下保底的紅利。那么20萬股能拿到3萬塊錢的紅利,1988年的工資水平僅僅是70塊錢左右,我3萬塊錢一年平均每個月有2500元,每個月2500元的日子很好過,用北方話說起來叫吃香的喝辣的。
主持人:生活得像神仙一樣。
楊:其實我也很節約的,因為當時的媒體曝光比較厲害,社會的氛圍都不想冒富。當時有個傻子瓜子,跟他同等有名的就是我。我不同意他就是吃喝玩樂。我提了一個口號叫夾著尾巴做人,其實我今天尾巴還是夾著的。
主持人:楊百萬思想的精髓就是夾著尾巴做人?
楊:也不是這么一句精髓,你剛才給我填了一張表,喜愛什么,應該有多少財富,我填了。我的基本要求是有吃就可以了。很多的財富目標是要追求的,但是在實際的操作當中要隨遇而安,好多的人不能隨遇而安,風險就在一剎那。我們上海的股民和我同樣起來的人當中,90%的人都趴下了。
主持人:你有沒有好朋友,也是在1988年通過買賣國債。進入股市像你一樣掙了很多錢。
楊:有。
主持人:他們現在怎么樣?
楊:現在都趴下了,全都趴下了。剛才你談到為什么我能夠存在?我這個人風險意識比較強。第二個比較聽黨和政府的話。為什么?這個股市包括證券市場,各個行業,政府在里面起主導作用。比如說1997年,1996年,股指已經漲到1500多點,當時政府發了風險警告,結果跌到800多點,下跌近50%,我這個人比較注意媒體的預警,報道以后我36計溜為上計,先盈利在手,包括最近這個股市也一樣的,我今天就在北京證券市場周刊寫了一篇,勸導散戶,入袋為安,這個指導思想對我一生都有好處。
主持人:楊先生,您炒股有了收獲之后,對您的生活方式有沒有什么變化?
楊:我們這批人好像生活變化不太大。因為我是50年代出生的。反正我們這一代人什么苦都吃過了。我們現在富了以后,生活方式基本上沒有改變,有的僅僅是思維方式,或者說信息時代帶來的改變,其他沒有什么改變。
主持人:吃喝玩樂方面有沒有改變?
楊:吃,當然喜歡吃,不吃我哪有這么大的肚子呀。換句話說吃就是為了有革命的本錢,以前最時髦的話,身體是自己的,實際上其他都是假的,所以我很注重吃。但是現在也不能吃得太好,吃得太好也生病的。
主持人:咱們接著把您的人生歷程理順了,1988年股票掙了錢,后來又做了什么?
楊:后來什么也沒做,我到現在為止都是一個職業的股民。
主持人:除了自己在股市上炒股掙錢,好像您還投身到社會活動當中去。
楊:社會活動是沒辦法,比如你今天請我來,我非得要來。害怕輿論的監督。
主持人:我是指那樣的社會活動,比如說通過媒體專門向股民們介紹股市,向現在正在炒股的這些散戶介紹經驗。
楊:這個也不算工作了,算一種副業。因為我成功了以后,看到全國的散戶,特別是老百姓散戶很不容易。我曾經立下一個誓言,就利用我12年投資股票的經驗,為全國的老百姓散戶服務。所以,我就在雜志上開辦了一個話題欄目,叫散戶話題。在四川金融投資報也創辦了這個話題。還到全國各地做投資心得的交流,這不算交流,都是利用周六周日,我就當是體育鍛煉和休閑。否則,在家里數錢要數出病來的。
主持人:楊先生我曾經拜讀過您的一些文章,寫得很精辟,但是我有一些朋友也拜讀了您的文章,按照方法操作的時候,往往沒到百萬,可能還賠了錢。
楊:不會的吧?
主持人:您的文章寫出來是您個人的觀點,還是代表一部分大戶室朋友的觀點?
楊:我肯定代表我個人的觀點。
主持人:您個人的觀點對股市的走向有沒有影響力?
楊:沒有影響力,現在的股票已經成為眾多人士的投資目標,包括機構。我有的僅僅是講一種基本的操作方法,很多人你說看了這個倒輸了錢,一定是邯鄲學步,沒有學會。我講的這個基本的方法,包括了好多的人生哲理在里面。
主持人:能不能給我們舉一個例子?
楊:我的本意是這樣的。能不能起到客觀的收益就要看讀者的理解,因為現在的股市與社會現象是一樣的,出了一個熱點,比如說現在的熱點是網絡,網絡也有成功的也有不成功的,你不能歸罪于網絡。比如新浪網在美國上市成功了,但是也有網絡,比如說你們北京有一個新聞網,我看到發生地震了,首席執行官不上班了。同樣都是網,但情況卻大不相同。
主持人:我想請教一下,剛才談了作為炒股要搜集很多的資訊,怎樣收集呢?
楊:我曾經訂過74種報紙。但是現在報紙因為融入了市場經濟的氛圍,就是你炒我,我炒你。因為我看的報紙特別多,這一篇文章在這里看到了,過兩個禮拜在別的報紙上又看到了,我一氣之下,這個報紙不看了。
主持人:您是究竟依據什么去評價股市的風云變幻?
楊:我什么都不依據,我就看電腦里面的K線。因為基本上有一個好的特點,比如說我在雜志上寫過,滿街現在都是廣告,這個廣告是什么?房地產,你把我這個房子買去,若干年以后增值無限,這個廣告大家都看到。我就犯傻,增值無限,你不再學雷鋒,你為什么賣給我?你賣給我,你已經增值無限了。所以,電腦里面有股票的K線,哪一個股票在很便宜的時候放量,就說明有人無聲無語在悄悄地買,那我也跟著買。因為我不怕你把錢砸進去了,后面沒有故事。我就根據這簡單的一點。但是現在大家看看報紙一片炒好的時候,股指已經漲得很高了。
舉一個例子,去年6月30日,報紙都說股市要大漲,至少達到2000點,結果到了1751點就掉下來了。
主持人:我有一個疑問,電腦的K線,難道跟社會的輿論不是相吻合的嗎?
楊:不相吻合的。
主持人:我可以不可以從今天以后,我就告訴大家,楊百萬跟我說過,你們什么報紙都可以不看,任何消息都可以不聽,咱們就打開電腦,看上面的股市行情里面的K線。
楊:對,就行了。
主持人:這是楊百萬思想的精髓,只看電腦的K線,不要看任何報紙和消息。
楊:確實是這樣的,我經常在外面跑,比如跑到北京,我要想找一個好餐館,我絕對不會看,哪個廣告打得最大,我絕對是在門口看一下,哪個地方當地的人最多,他們每天在吃,他們知道哪個飯店好,所以我不看廣告的。哪個餐館門口轎車停得多,里面坐著的人滿滿的,我就擠進去吃飯。
主持人:這一條經驗介紹給那些愛吃的朋友們,到飯館,看哪個飯館好,別看廣告,看門口的轎車多不多。
楊:對呀。實際上股市的道理和生活道理都是相同的。比如我們現在好多大學據說不反對戀愛,但也不提倡、不支持。很多男大學生省下飯錢,買一束玫瑰花,跑半個城去獻花。可我告訴你,跑半個城獻花的人靠不住,也是一個道理。
主持人:為什么?
楊:浮夸。
主持人:什么樣人的比較靠得住?
楊:這個我還沒進一步研究,因為過了這個年紀了。
主持人:可你說了一條生活經驗,女孩子談戀愛的時候,如果有一個男孩子花了自己大半個月的薪水買了一束玫瑰花,隔半個城跑來向你獻花,這個男人靠不住?是這么說吧?
楊:應該是這么說的,不現實。
主持人:反過來說,夾著尾巴的那些男孩子可能更靠得住一點?
楊:沉默寡言的,事業有成的,或者默默在圖書館念書的。
主持人:3年以后成為百萬?
楊:一個人的成功并不一定以百萬計了,他能成為每一個行業的佼佼者,或者成為著名的主持人,都是一種成功。
主持人:主持人不會默默寡言的,所以女孩子不要找主持人,靠不住。楊先生現在還有一個問題得問您,我想知道,好多人采訪名人的時候,愿意知道名人的某一天是怎么度過的?我在網上找到了說您的。
是這么說的:第一個靠炒股起家的百萬富翁,他自己承認,他是一個最勤做功課的人。他說,從1988年7月1日買真空電子股票算起,股齡已12年(因為這個文章是去年的,實際上您的股齡已經13年了),現在我是專心致志做職業股民,除了股票手中沒有任何債券,也沒有銀行的儲蓄。我每天8點起床,聽電臺財經新聞(這是真的?8點起床,就聽電臺財經新聞),9:15起動電腦看行情(剛才楊先生說了,就是看K線),11:30到下午1點是吃午飯和休息。怎么休息?
楊:睡覺。
主持人:南方人有睡午覺的習慣。下午1點到3點是看行情,又看K線,不是看報紙。下午3點以后看電腦咨詢,這是什么意思?
楊:上網咨詢。
主持人:我覺得網上很多咨詢仍然是來自于報紙。
楊:不,我們看的都是專業的。
主持人:我懷疑來自各個證券報。
楊:不,不,絕對不是。
主持人:他是專業訂戶。剛才那個還要補充,不看任何報紙,不聽任何小道消息。
楊:報紙也看的,不是不看任何報紙,不信任何報紙。
主持人:用自己的眼光看它到底真假。除了看電腦上的K線還要看電腦咨詢。要學習楊百萬先生,下午3點以后再看。5點開始看晚報。這個晚報應該是新民晚報?
楊:新民晚報現在也不看了。
主持人:下午5點您干什么去?
楊:5點我還得睡覺。
主持人:5點又睡一覺。
楊:所以現在這么胖。
主持人:5點50分,看中央財經報道,吃晚飯。
楊:這是誰寫的不知道?明顯有幾個地方是錯的。第一個,我有錢還存在銀行里面,他寫我不存銀行,不對的。
主持人:對,這個經驗不能向社會推廣。手里沒有任何債券?
楊:也不對的,也有一點的。
主持人:看來消息一半真,一半假。接著往下看,晚上8點看書。您不會說,我根本沒有看書的習慣。
楊:看書,現在也不看書,現在主要是上網。
主持人:但是建議您,晚上8點5分的時候,可以看北京電視臺的《誰在說》。
楊:《誰在說》,上海剛剛落地。你知道的,原來上海收不到北京臺的,最近剛剛落地。
主持人:晚上10點,盤面復查,什么意思?
楊:現在我也不盤面復查了,我已經有自動選股系統。原來HT交易,有好多人不理解,我中午要睡覺,晚上要睡覺,盤面上的兩小時這個股市等于戰場,我們等于在打仗,10萬塊錢是一個小兵,指揮這個錢在沖鋒陷陣,買進去套住就給人俘虜了,所以很精細的。這個盤面,所有的數據背后都有話語的,都有含義的,都有信息的。所以,要解讀電腦上的信息比書難得多,它是動態的。
主持人:您要晚上10點開始盤面復查,要復查多長時間?
楊:要復查兩三個小時。兩三個小時還是快的,現在有一千多個股票,每一個股票看一分鐘,多少分鐘,一千分鐘,要十幾條消息。現在我們已經改了,用電腦自動跟蹤,不復查了,用它交易的時候,每一筆的舉動,有異常的,我們就跟蹤下來了。最近也是北京電視臺,好像是證券無限頻道在上海上個禮拜跟蹤了我,我現在已經發展成用五臺電腦監控著,一個人看五臺電腦。
這樣我們在電腦上的工作很疲勞,很多人認為電腦進行買賣股票是不勞而獲,實際上也是一種高級的智力勞動,然后經過兩小時以后,睡一覺,睡一覺腦子清醒一下,3點鐘以后,我都要睡覺的,睡到5點鐘,起來,我吃晚飯很晚。到大約7點鐘吃晚飯,睡醒了以后,腦子特別的清醒,所以,我們一般晚上都在夜里工作的。其實一天也就是這么簡單。
主持人:您是一個人看五臺電腦。您沒有雇人嗎?
楊:沒雇人。
主持人:現在還是個體行為,是一個人在做?
楊:一個人。
主持人:那當初沒電腦時您是怎么做的?
楊:沒有電腦報紙上登了,我雇八九個人。
主持人:當時看行情,雇幾個人,跑到交易所向您匯報,您像一個總指揮官一樣決定怎么辦,那進行買賣的時候是什么樣子?
楊:進行買賣我就自己去了。
主持人:怎么買賣?
楊:現在我們都可以用網,用手機,用手提電腦。當時我只能自己去,跑到交易所,經常打不到出租車,為此我買了一輛車子,專門去跑股票。
主持人:您當時買賣股票要帶很多的現金去交易所嗎?
楊:當時必須用現金。
主持人:那買賣一次豈不是把事情耽誤了,他點現金要點好長時間。
楊:我最多給證券公司點過13個小時。我早上錢送進去,他晚上下班還沒點完。不過那次我是捉弄他的。
主持人:你拿的全是1分錢?
楊:你講的完全對。拿的1分錢,我要不違法地懲治他。
主持人:你從什么地方找來20萬1分的?
楊:我與上海的銀行特別熟,有一家建設銀行正好沒辦法處理1分的,就換給我,他起先以為碰到神經病,人家小票換大票,我是大票換成小票,我讓他點,你如果不收我的,我明天到人民銀行告你,為什么?你阻礙我現金的流通。我在上海一直以刁民的形象出現的,有一點類似于現在的王海。
主持人:您當時花那么長時間,不說懲治,假如花半個小時數完您的錢,您半個小時前要買那支股票情況變了呢?
楊:沒關系的,先買的。
主持人:您現在算散戶,算大戶?
楊:我散戶的概念跟你們理解不一樣,現在機構投資進入市場以后,一些個人的投資者我統統稱之為散戶。
主持人:您是大散戶?
楊:我是散戶當中的工會小組長。
主持人:楊先生,從股市操作來講,您作為散戶當中的領頭羊,有沒有或者我們用傳統這個詞或者用通連這個詞,攪合一幫朋友一起來炒作某一些股票?
楊:以前曾經有過。
主持人:這樣的動作是違法的,還是不違法的?
楊:那時候,沒法。為什么剛才講,改革開放那么多年我還不倒,就是我很守法,凡是法律所禁止的,我現在都不干的。因為我比較公眾,所以比較注意。舉一個例子,像街上的扒手一樣,你不能看見別人扒了,沒抓住,你也去扒,我很注意的,我剛才講的,夾著尾巴做人就是這樣一個意思。
主持人:謝謝楊先生,通過談話我們知道您是什么樣的人了。
來源:東方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