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美術報
48歲的趙幼強從未感覺如此美妙,他覺得自己像個明星,一天到晚手機響個不停,手機的另一頭都是各地請求鑒寶的老板。“老板們有錢,可多數不會看東西,上當買假東西的人很多。”趙幼強的身份是浙江博物館副研究員,他畢業于復旦大學歷史系,對書畫、銅鏡頗有研究。現在趙幼強儼然成了企業家們眼中最可靠的咨詢對象,在他的辦公室里,常常可以看到這樣一些客人:他們身旁跟著牛高馬大的助手,手里捧著沉甸甸的文物盒子。他們的目的只有一個,請趙過過目,東西怎么樣?趙幼強說,杭州的書畫市場從來沒有像現在這么紅火,連他也跟著一起走紅了。
6月22日,杭州搶救流失海外文物藝術品專場拍賣會的成交額超過3000萬元,其中半數藝術品被杭州企業家收入囊中。“搶救流失海外文物專項基金會”總干事王維明對浙江買家的投資熱情表示滿意。其實,這只是一個高潮的持續。2004年,杭州共舉行了60多場書畫拍賣會。周期變得頻繁,從春秋大拍的兩檔拍期到每周一拍,成交紀錄和成交率也被不斷地刷新。浙江省經貿委在去年年底的統計中發現,去年浙江省藝術品拍賣全年成交額為5.43億元,超過了全國藝術品拍賣總成交額的10%,成為中國藝術品消費第二城,僅在北京之后。而在2002年,浙江藝術品拍賣全年成交額不到2000萬元。
“這是一個被資本改變的藝術市場”,浙江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史晉川教授說:“書畫市場的熱拍反映出市場需求的旺盛,金融市場的相對低迷,樓市進入盤整,使得一部分閑散資金進入了書畫收藏市場,浙江向來以民資充足、投資氣氛濃重、文化底蘊深厚而著稱,此種情況下,為數不少的投資者進入書畫領域是個必然選擇。”
“本身喜愛收藏書畫,更熱衷投資,看重書畫藏品的保值和增值潛力。”浙江雪峰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童四鶴并不忌諱說出自己收藏字畫的初衷,他進入此領域已有5年的歷史。事實上,浙江投資客進入書畫領域幾乎都是奔錢而去,超乎尋常的高回報率刺激著他們的創富神經。周剛(化名),現已退休,平時不露聲色,3年前開始悄悄收藏浙派代表畫家的作品。“雖然入行時間不長,并且是業余愛好,但手里的畫已增值了10倍。”這幾年,他的錢從來不存銀行,“與其存銀行,不如存畫,遇到急需用錢時,我才會出手一幅畫。一般情況下,我不舍得賣藏品,因為這些畫將來肯定還要漲,畢竟書畫市場才剛剛啟動。”
在他的圈子里,滿耳都是爆發性的行情和神話般的財富故事。“南山路上有個畫商前不久買了一幅黃賓虹的畫,6.8萬
元吃進,幾個月后即以80萬賣出;另一個同行,更厲害,70萬從一個畫家手中買了一幅傅抱石的作品,一轉手500萬拍賣出
去了,一幅畫就凈賺幾百萬。”這些光怪陸離的創富神話有多少可信度無從考證,但是在浙江國際大酒店舉行的浙江佳寶2004年秋季拍賣會上,陸儼少《宋人詩意畫十二開冊》半年賺400萬元的投資奇跡讓多少人心動不已。《宋人詩意畫十二開
冊》的每張作品都風格迥異,畫中有詩,詩中有畫,意境深遠,是陸儼少一生作品中極其難得的絕妙精品,最終被一位諸暨企業家以616萬元收入囊中,創下浙江10年書畫拍賣市場的最高紀錄。查閱相關資料發現,僅在半年前,《宋人詩意畫十二開冊》在北京榮寶拍賣行舉行的拍賣會上,成交價只有220萬元。如此短的時間內,投資者賺了近400萬元。
趙幼強說,浙江投資客在拍賣書畫時,多以企業的名義個人的資金露臉,在得手后不是用于裝點企業門面,就是搞企業博物館,要不就是深鎖柜中,而所有的開銷都掛在企業賬上,攤入到了企業經營成本之中,這樣一來就可以“避稅”,這實際上已經成為書畫拍賣界人人皆知的事實,也是浙江人精明之處。
有人曾經對杭州南山路連續7家畫廊做過調查,發現營業員除了能報出價格和作者外,其他的一概不知。“而在拍賣會
現場看到的舉拍人可能并非真正的買家,他們多是比較懂行的經紀人,受委托來現場競價,所以在現場經常會看到這樣的情
景:舉牌人一手拿牌子,一手拿手機,在背后遙控的人才是真正的買家。”
這些受雇于強大資本買家的舉拍人,他們的職場身份接近于“趙幼強們”。他們或許是美院的教授,或許是職業鑒定師,也可能是美術院校剛剛畢業的大學生。在書畫拍賣的鏈條中,他們充當著潤滑劑的角色。最為重要的是,他們是買賣兩家的“眼睛”。因為與北京、上海相比,杭州的藝術品拍賣企業小而多,不僅書畫經營機構需要專業人才,購買者更加需要有專業人士的協助。
一家拍賣公司老總說:“一位優秀的書畫經營人才,他很清楚知道該怎么樣征集書畫,怎么樣鑒定,最后又怎么把畫賣出。看似簡單,但其中的奧秘太多了。現在就算開價50萬元一年,都難找到一位優秀的綜合型書畫經營人才。”即便如此,杭州的書畫經營公司為了吸引更多的投資者入市,紛紛聘請“趙幼強們”作為顧問。
由于浙江民間資本大量涌入書畫藝術品市場,浙江書畫家作品的價格也持續大幅度上漲。浙江省博物館人士說,只要和浙江搭上邊的畫家,其畫作價格的后面都多了一個“0”。投資者都有家鄉偏好,除了本地書畫家作品的品質風險較小之外,對于企業家而言,炫耀性消費價值更大。觀察杭州書畫市場,不難發現,中國美院力挺的一批浙江學院派中青年書畫家的作品行情逐漸升溫。如尉曉榕的作品,現在已經從三年前的每平方尺1000元漲到了每平方尺5000元。余任天的作品,去年上半年每平方尺只有3000元,時隔半年卻要2萬元以上,其中一幅書畫手卷成交價為9.5萬元。
上世紀90年代黃賓虹的作品價格遠不如張大千、齊白石、傅抱石等的作品,浙江民資大規模介入書畫市場后,他和陸儼少的畫價便一路飆升,與張大千等逐漸拉平。一些成名久遠、數量有限的大師作品的價格更是一路直飛。去年的一場拍賣會上,一幅4平方尺的潘天壽書法作品,在25.3萬元價格上由個人拍下,而此前的市場價格,大概只有5萬元左右。浙派畫家中的二、三代代表人物普遍被投資者看好。多數拍賣公司樂觀地認為,浙江書畫投資高熱至少將持續5~8年。這是基于2004年書畫拍賣市場上的拍品成交價格同比上漲了50%以上作出的判斷。50%的收益率,相比于金融證券的15%、房地產的21%,確實高出不少。高回報必定伴隨著高風險,投資界的不二法門同樣適應于書畫界。在一片繁榮的背后,一絲隱憂顯現。浙江一家拍賣公司的老總說:“其實現在書畫市場的風險已經不亞于1997年的郵市和2001年的股市,因為書畫也是一個概念市場,一幅畫的價值幾何很難有定論;而且跟股市相比,書畫市場的盤子太小,很容易受到操縱;只要有一筆大資金進入書畫市場,想讓這個市場上漲是不難做到的。同樣道理,一旦大量資金撤出市場,書畫市場的價格就可能直線下降。”1997年的郵票市場,在巨額資金的追捧下,出現全民投資的狂熱,各種郵品如脫韁的野馬直線上升,郵市交易大眾化,十幾萬至上百萬的成交額到處可見,市場內資金上千億。1997年7月香港回歸金箔小型張50元面值曾炒到500元的高價位,1994年發行的《長江三峽》小型張面值5元,被炒到38元。在莊家資金抽走后,金箔小型張價位回歸到50元上下,《長江三峽》跌破面值現市價3元。后期人市的投資者資金因此被套牢,只能把成捆的郵票藏人深閨,獨自欣賞。
他建議投資者應當從中長線投資改為短線投資,以盡可能避免風險。普通投資者人市,尤其需要謹慎,相對于郵幣等投資產品,書畫的風險更大,必須面對真假難辨的風險,幾乎每個投資者都需要跨過購買贗品這道坎。(原載《拍賣報》,略有刪節)(李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