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消息:廣州彩瓷、廣繡、牙雕、玉雕、木雕(俗稱為三雕一彩一繡),這些傳統的手工藝行業曾是廣州的名片,其中廣彩行業向來“墻內開花墻外香”,在它誕生的短短300多年間,廣彩沿著海上絲綢之路走進了100多個國家,然而在海外文物市場上正在熱拍廣彩藝術品時,國內的人卻對它知之甚少。
[img]http://finance.eastday.com/eastday/finance/node77285/node77308/node87985/images/00435478.jpg[/img]
廣彩的別稱是“廣州織金彩瓷”,始于清康熙年間,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當時廣州工匠借西方傳人的“金胎燒琺瑯”技法,用進口琺瑯材料,創制出“銅胎燒琺瑯”,后又把這種方法用在白瓷胎上,成為著名的琺瑯彩,這是廣州彩瓷的萌芽。
還在廣彩形成初期,它和江西景德鎮的區別不大,據說廣彩手工藝人,在農歷八月初三師傅誕拜的是兩個師傅——楊快和曹琨,都是江西人,清朝初年朝廷派來廣州,楊快主要做瓷器上的圖案設計和繪畫,而曹琨則擅長調制顏料及燒窯技術,所以最初廣州的彩瓷和景德鎮的風格如出一轍,只是因為廣州離海上絲綢之路的運輸線近,加上后來十三行行商實力強,外運市場方便,后來商人們就干脆拿白瓷胚到廣州來樣加工,溶合外國藝術的表現手法,才形成廣彩獨特的藝術風格。
18世紀初,廣彩開始仿照中國緞錦紋樣作瓷器裝飾,此技法稱為“織地”。后用金水織地,發展為“織金地”,且普遍用于各種瓷器,成為廣彩花色的一種基礎,形成了廣彩“織金彩瓷”的特點。自從用乳金作底色后,色彩更加燦爛艷麗,織金滿地,金碧輝煌,逐漸形成了廣彩“堆金積玉”的獨特風格。所謂織金彩瓷,就是在各種白胎瓷器的釉上繪上金色花紋圖案,仿佛錦緞上繡以色彩絢麗高雅華貴的萬縷金絲,然后用低溫焙燒而成。后來廣彩還利用各種顏色和金色進行鉤、描、織、填,并用乳金作底色,這樣色彩就更加燦爛艷麗,廣彩的風格經過多代師傅的改創,終于在乾隆以后慢慢形成,廣彩產地與海外交通便利,早期便從國外引進了一些新的顏料,而且它用金彩比較多,色彩對比強烈,適合歐洲人的審美情趣。
作為廣州彩瓷初期產品的琺瑯彩,以其高貴艷麗的特色,備受中外富豪貴族的喜愛,清廷列為貢品,外國一些王室貴族派官員專程來廣州求購。后來干脆由歐洲商人帶來彩瓷圖樣由中國商人按要求制造,專供出口。
廣州織金彩瓷的風格不同于以景德鎮代表的江西彩瓷,廣彩的風格特點主要表現在,廣彩是運用我國織錦圖案的手法,以色彩艷麗、構圖嚴謹、繪工精細著稱。廣彩利用各種顏色和金色進行鉤、描、織、填,宛如無數金色彩絲織于白玉之上,顯得是光彩奪目、富麗堂皇。有一首詩十分概括和形象地總結出廣彩的特色:“彩筆為針,丹青作線,縱橫交織針針見,何須錦緞繡春圖,春花飛上銀瓷面!
嶺南畫派大師們與廣彩的淵源殊深。19世紀末20世紀初,嶺南畫家居巢、居廉、高劍父、陳樹人等積極參與了廣彩的技術研究和實踐。高陳二人還開設彩瓷藝術室和瓷畫廠,進一步提高了廣彩的技藝。高劍父的學生劉群興創作了150件“十二王擊球”瓷箭筒,曾獲1915年巴拿馬萬博會獎項。
作為我國清代對外貿易的重要品種,廣彩可以說是東、西方藝術、文化的成功結晶,因為它不但豐富了我國的陶瓷品種,而且影響了世界陶瓷藝術的發展,在中外貿易和文化交流中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
廣彩從清代起就遠銷歐、美、亞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與青花、五彩并為我國3大外銷瓷,過去曾是貴族生活中的欣賞品,被各國皇家宮殿、博物館和愛好者所收藏。
明清時期是我國制瓷業發展的高峰,也是我國外銷瓷市場興旺的階段。據有關資料統計:明清時期的廣彩外銷瓷大約占了中國古代外銷瓷器的70%左右,其余是青花和五彩。其中廣彩是國外博物館收藏中國瓷器數量最多的品種,這種瓷器中的精品,迅速為中國贏得了世界聲譽,中國的英文名稱CHINA也與這些精致的玩藝有關。
欣賞藝術瓷的彩繪技法以國畫畫法為主,講究技巧,筆工精湛,內容多為人物花卉等,亦有外國油畫的西方風景、人物和故事。日用瓷包括碗、碟、壺、盅等,加彩方法通常是大批量,富于民間裝飾風味。
現在廣彩產品亦分為藝術瓷和日用瓷兩大類,日用瓷的市場中存在無序的惡性競爭,行業前景堪憂;但在藝術品市場,廣彩逐漸被看好。
來源:南方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