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以來,不少網上的朋友跟我說,背綠水印壹角除了三種字冠的外,其它都是假的。所謂三種字冠,即:1、Ⅰ Ⅲ Ⅵ(不分順序); 2、Ⅰ Ⅲ Ⅹ(不分順序); 3、Ⅰ (任意) Ⅳ(不分順序)。按有些人的說法,只有這三種字冠的,才是真的背綠水印,其它均為假。
作為八十年代起家的我,聽此傳言以后,也感到很突然。我沒有半點的懈怠,趕緊查閱了有關資料,還專門抽出時間拜訪了我的老師和前輩。正巧,2005年8月31日,2005年版第五套人民幣正式發行,收藏界的老師和前輩相聚在了一起。我利用這個機會,虛心請教了關于背綠水印壹角字冠的傳言。前輩們一聽,大笑了起來,說,你聽誰說的,我們怎么沒聽說呀。于是,有兩位前輩給我講了兩則故事,聽后讓我也笑了起來。
一則是宋瓷的唯一鑒別說。大凡懂得瓷器的人,都知道瓷器上釉是很講究的,古瓷器上釉一般有兩種:一種是撒釉,一種是刷釉。而宋瓷與其它瓷器不同的是上釉這個環節,即用干釉粉直接撒,經燒制成器。有一位宋瓷收藏家經過多年苦心研究,終于發現了一個秘密,即宋瓷的這種特有的上釉方法,使得瓷器很難看到氣泡(用高倍放大鏡看),于是,他得出唯一結論:凡沒氣泡的就是真宋瓷,有氣泡的都是贗品。并寫文章進行了論證。這一消息出來,讓收藏界大為吃驚,而且還震動了故宮博物院。博物院的專家馬上組織人員,對收藏在博物院的一些宋代瓷器進行了鑒別,結果是:故宮博物院的大多數宋代瓷器都有氣泡。按那位收藏家的理論,故宮博物院的宋代瓷器大多是贗品,這可嚇壞了博物院的專家們,就連做了一輩子鑒定工作的老院長也坐不住了,他迅速組織資深的專家、學者,對博物院的宋瓷再次進行鑒定,得出的結果還是有氣泡。后來,院長和專家們經過充分的論證后,得出的結論是:真假宋瓷鑒別不能以有沒有氣泡作為唯一方法,中國的一些國寶級的宋代瓷器中,也有很多是有氣泡的,但并非贗品。并在權威刊物上發表文章推翻了那位收藏家的觀點。
另一則是紅猴與粉猴之說。1997年前后,南方不少業內人士傳言,說當初出版的猴票有兩個版本,一種是紅猴,一種是粉猴(顏色稍淺,看似粉紅),而且這兩種都是真品。于是市場上的粉猴大量涌現,曾一度占據半壁江山。直至2000年,權威人士發表觀點,對粉猴予以否認,說當初出版猴票只有一個版本,根本就沒有什么粉猴之說,粉猴是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制造的假票。為此,市場上紅粉之說自然銷聲匿跡。
聽完故事后,另一位收藏三十多年的老前輩對我說,我收藏的時候,第三套人民幣才發行呢,難道說我收藏的背綠水印壹角都是假的嘛?這種傳言有其目的。
是呀,我的背綠水印壹角大多是在流通階段收藏的,那時沒聽說字冠可以辨別真偽呀,再說了,七、八十年代就有的字冠,怎么到二十一世紀就成了假的了呢?難道說那時就有人造假了,而且還造的跟真的一樣?如果真有這種技術的話,那還繞著圈去造背綠水印壹角干嘛,還不如造真幣來得快呢?
為了能找到有力的證據,我事后還查閱了大量資料。如由曲振濤主審,張新知、喬傳義、王學文、陶乃文等編著的《人民幣紙幣收藏指南》[收藏與鑒賞]一書第215頁所引用的背綠水印壹角的實例為:ⅤⅡⅩ4693144,它不在三種之列,難道也是假的嗎?他們可是中國紙幣方面的權威人士呀。還有,在2005年版第五套人民幣發行之日,河南著名收藏家、錢幣協會會長袁銀龍在河南權威報《大河報》第19版也刊登了關于背綠水印壹角的文章和圖片,也沒提到過此事呀,他所用圖例也不在此之列,難道他們都是用假的作實例的嗎?
我常想,這么重大的發現,怎么不見有人著書立說呢?至少也應該有篇論文刊登出來才是,那怕是篇文章也行呵,可是沒有。
這段時間,除了我查找一些資料外,我的老師也聯系了不少業內人士,詢問了這方面情況,證實沒有這種說法。
最后,我的老師對我說,別理會市場傳言,是真的說不假,放著還會升值呢。呵呵,我想也是,不著急,時間會證明一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