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民幣理財低迷階段,結構性理財業務面世令不少投資者心動,它的預期年收益最高可達到4.32%。記者昨日獲悉,民生今起首家推出人民幣結構性理財業務,突破了以往以單一人民幣或外幣作為投資手段的限制。
銀行業內人士認為,銀行獲得人民幣結構性理財資格后,使得理財思路更為寬闊。人民幣理財將不局限于投資于國內的債券市場,而將實現固定收益產品與期權交易相結合,賦予交易雙方一定的選擇權,將產品本金及報酬與信用、匯率、利率甚至是商品(如國際市場黃金、原油)等連接標的價格波動相連動,以達到使相關人民幣理財產品保值和獲得更高收益的目的。
類似的理財品種此后可能被各家銀行發行,收益方面有“以小博大”的特點:如果投資者判斷正確,并進行投資則可獲得高收益;否則收益甚微。當然,出于維護客戶的角度考慮,銀行會將高收益的概率設置得大一些。
針對這種新的理財模式,民生銀行的理財師分析說,該理財方式形成以人民幣為主,美元為風險投資的組合性投資產品,每單位理財資金包括10000元人民幣本金和僅8美元風險金。在6個月的投資期限內,收益根據投資區間而定。以起息日匯率加減600點構成第一匯率區間,第一區間的上下限加減300點構成第二匯率區間。整體來說,匯率區間在起息日匯率加減900點范圍內,投資的收益都可達到4.32%。
另據了解,光大銀行19日起發行的改良型A+計劃,在原來人民幣投資、美元收益,資金運用于國際市場的基礎上,變成了人民幣投資,可自由選擇美元或人民幣收益
來源:海峽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