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字畫、陶瓷玉器雜項等收藏熱門,古籍收藏市場相對比較清淡,但近年來,隨著拍賣會上線裝古籍連連拍出令人吃驚的高價,吸引了更多的收藏愛好者和投資者涉足這一領域,古籍收藏已成為新的投資收藏熱點。業內專家認為,由于古籍屬于不可再生資源,貨源相對緊俏,因此,從投資角度看,其價格仍有一定的上漲空間,一位專家甚至預言,古籍價格“10年內不會下跌”。
古籍拍賣日漸升溫
古籍善本拍賣專場起步于1994年的中國嘉德,1996年專門經營古舊書的中國書店作為專業機構又推出了“稀見書刊資料專場”拍賣,至2004年底,國內推出專場古籍拍賣的公司僅10余家,地域僅局限于京、津、滬等地,與其它藝術品拍賣遍地開花不可同日而語。
今年春拍,古籍善本拍賣則一掃以往低調,一路高歌猛進,呈現極旺勢頭。首先,北京三巨頭嘉德、翰海、海王村等公司的大拍都越過500萬元大關,上海除朵云軒、上海國際、工美等公司舉辦古籍專場拍賣外,新組建的嘉泰公司也連續舉辦二場大拍,成績不俗。
除了各家公司的大拍外,中國書店、天津國拍、上海國際等公司還增加了古籍專場小拍的頻率,特別是中國書店,一改以往一年三四次的小拍為月月有小拍,且小拍專場中不乏萬字號的拍品成交,既活躍了了古籍收藏與拍賣市場,又推介了古籍收藏與變現,且成交率和成交額節節攀升,勢頭喜人。
最近中國書店和上海國際拍賣公司舉行了兩次古籍專場拍賣會,雖是高溫炎熱天氣,但天熱人也熱,北至東北,南至廣州,藏書家和書商會聚,同臺競拍,成交率與成交額都超過主辦方的預期。中國書店海王村公司的負責人表示,今后每月小拍將持續下去,形成規模后,還要推出介于小拍和大拍之間的中拍。
古籍后市可繼續看漲
古籍拍場活躍,與新生力量加盟不無關系,更與古籍本身的特點密切關聯。與其它藝術品相比,古籍市場仍是一塊尚待開發的“處女地”。其一,古籍與眾多藝術品一樣具有藝術價值、文物價值和經濟價值,還有其它藝術品所不具有的文獻價值,這也是許多公藏機構加盟古籍文獻拍賣大軍的主要原因;其二,古籍文獻由于其特殊的傳統印刷方式和紙張載體形式,造假是最難和最少的,鑒別起來相對也容易些,即使買到“原刻后印本”,其價值仍然比買到一張仿品假畫和假古瓷要高得多,所以有“古籍不怕買假”之說,有模仿得好的,有其一定價值。而且,現代造假手段也很難模仿高價古籍,現在的“茶葉水”、稻草水漬古籍極易鑒別。
當然進入古籍收藏領域相對于進入其它藝術品收藏領域門檻還是要高一些,其文化載體形式要求藏家和買家要首先懂書和看書,它的藝術形式也沒有一幅畫、一件陶瓷那樣的展示效果,無法一目了然。所以以往的這種曲高和寡并非人為造成,而是其局限性所致。
還有一點也是不容忽視的:隨著古籍收藏與拍賣的活躍,古籍貨源相對枯渴,藏家因為市場價值未到心理價位而惜售,古籍書店則因生存發展因素而囤貨或標示天價。而古籍書刊的地下資源幾乎沒有,出土古籍非常罕見,存世量相對穩定,無法再增,這是相比陶瓷、古錢等地下資源的未知數而言,無疑有利于收藏,所以現存世古籍有“海內孤本”、“海內外孤本”等稱號。
正因為如此,古籍收藏的后勢幾乎被所有收藏界人士所看好,其價位上漲空間大也被人們普遍認同。如果從與字畫的比價來看,也確實如此,如梁啟超的一副對聯可賣到幾萬至幾十萬元,而他的一部手稿目前的價位卻難突破幾十萬元,從稀見性和資料文獻性看,后者顯然優于前者。
據有關人士透露,目前有些公私藏家為了盡快介入古籍收藏,降低門檻限制,已開始聘請一些資深古籍行家作為顧問或操盤手,走捷徑進入古籍收藏領域,這無疑是利于新興力量和資金投入古籍收藏領域的,至于古籍還有多大的價格上升空間,誰也無法預言。中國書店一位負責人預言:“10年內不會下跌。“
古籍小常識:什么是古籍?
收藏界普遍的看法是,1911年以前的書籍稱為古籍,而1949年之前的稱為解放前舊書。在國際上,各大博物館對中國古籍以清入關(1644年)為界限,在此前的古籍,無論官刻、私刻,均為善本。而國內收藏界則以1795年為界,在此前的均視為善本,因此古籍中又有乾隆版、康熙版、明版、宋版之稱。宋元時期的古籍很久以來就是藏家追捧的對象,拍賣會上,元以前的書往往是論殘頁賣;600年前的書是論頁賣;400年前的書是論冊賣。
來源:金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