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自:人民政協報
改革開放以后,中國古玩市場從原來的封閉狀態逐步走向開放,各地的古玩交易市場如雨后春筍般地崛起,每逢節假日,交易市場人頭擠擠、熱鬧非凡,成交活躍。其中尤以北京的規模最大、人氣最旺。文物界有關人士認為,中國古玩市場的春天將要到來,中國古玩市場還有很大發展空間,未來的前景無可限量。
“亂世饑饉,盛世收藏”
當前收藏市場空前活躍,主要原因在于中國經濟持續高速發展,物質財富增長較快,人們的文化水平也相應提高,精神需求愈加廣泛,加上人們手中有了收藏文物的活錢,使得關心收藏的人越來越多,參與收藏的人越來越多。這正應了一句古話:“亂世饑饉,盛世收藏”。
隨著國民生活的改善和文化素質的提高,涉足古玩的人將與日俱增。今天,越來越多的人已從溫飽走進了小康,這當中有相當一部分人對精神和物質有了更高的追求。特別是現在節假日、公休日的增多,使人們有更多的時間去尋找精神方面的追求,而古玩無疑是人們最關注的對象。
早在幾年前,就有專家預言,中國第四次收藏高潮即將來臨。在中國數千年的收藏歷史上,呈現出三次全國性的“收藏熱”,分別為北宋末年、康熙年間、清末民初。這三次“收藏熱”的共同特點是: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都以收藏為樂;偽造的藝術品、工藝品花樣翻新,并以假亂真;市場上古玩、書畫交易頻繁;研究成果不斷問世,鑒賞水平較高。目前出現的“收藏熱”正是太平盛世的顯著標志。
玩物“尚”志古玩兩字源于清代,在這之前稱為“骨董”。所謂“骨”取肉腐而骨存之義,意思是保存過去之精華,所謂“董”,即知道、了解。“骨董”即明曉古人所遺之精華也。
古玩本身具有魅力和魔力。中國古玩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它不僅具有不可再造性、不可替代性和保值增值的特點,而且有著很深奧的學問。尤其是真真假假,往往會檢驗每一個古玩收藏者的眼力,同時也吸引了眾多愛好者去探究其規律。
以瓷器為例,它的制作無論是選料、繪瓷、燒瓷都凝聚著先人們的智慧。如元代青花瓷,它成功創燒于景德鎮窯,并奠定了景德鎮為“瓷都”的地位,然而陶瓷界卻有這樣的說法,即“青花首推宣德之說”,原因是宣德青花以其胎工精細、釉汁勻凈、造型工整、器型多樣、青花濃艷、紋樣優美而久負盛名。實際上,我國元代景德鎮青花瓷已相當精湛。南京博物館就藏有一件元代景德鎮產的青花人物花卉梅瓶,它出土于明代寧昭靖王沐英墓中,后流失于民間,經研究發現,青花人物花卉梅瓶是元代景德鎮產品,在制作中已使用了進口青料,發色蒼翠,明艷渾厚,料色透入釉骨,加上高超的燒瓷技術,使得青花顏色鮮艷而又勻稱,此作無疑堪稱陶瓷史上青花瓷器的代表作。
“古玩千分利”
眼下,藝術品收藏已不僅僅代表一種雅興和品位,更成為一種投資手段。在股市持續低迷的今天,不少人將目光轉向藝術品投資。統計資料顯示,同樣是年均投資回報率,金融證券為15%,房地產為21%,藝術品收藏則為30%左右。難怪有人說,“糧油是一分利,百貨是十分利,珠寶是百分利,古玩是千分利”。
半個世紀以來,中國古玩拍賣業充滿風雨。從玩物喪志———到玩物尚志———到玩物生財。精品古玩書畫永遠升值。十幾年來,據世界上兩家最大的拍賣行蘇富比、佳士得拍賣資料:中國明清官窯瓷年增值22%,比國外一些著名基金投資增值15%還要高。精品古玩書畫正逐年上升。
民國時期,有人曾花一塊大洋買了成化斗彩杯,后來被盧吳公司以4千大洋賣到美國,按現在這個說法也就是三、四萬元,可是,這個斗彩杯如今的身價已是幾百萬元了。從拍賣市場上看,筆者曾看過一則報道,倫敦藝術新聞報每年就陶瓷市場行情指標做出評鑒,這一指標是根據“集體評價”的方法建構的,也就是每一個指標是由1975年倫敦佳士得與蘇富比實際賣出的壺、瓶、香爐、碗、杯、盤等二十件文物所組成,該組的每一件文物每年由拍賣會專家重新評估二次,再次重新評估的價格以當年每月平均的匯率換算成美元和1975年一千美元的基準作比較。從指標中可看出,中國陶瓷行情從1975年逐年攀升至1990年直追九千美元,成長約9倍。
家藏多少“寶”?
古玩是中國傳統的長線投資項目。“招財進寶”是古訓,明清晉商徽商發家致富后大都回鄉置地造豪宅搜集古玩。黃金有價,古玩無價。家藏多少“寶”,決定一個富人的文化品位與身價。古代大戶人家的男子、女子都家傳文史、古玩書畫知識,當代理財師也必修古玩基礎知識課程。古玩行業,過去幾乎都是男人的天下,當代年輕的女理財師,如能懂得一些古玩知識,為他人理財的可信度、可親度就會大大提高。
古玩市場和古玩收藏有著良好的基礎。八十年代以來,各地為了滿足古玩愛好者的需求,相繼建立或擴建了許多古玩交易市場,如北京的古玩城、潘家園、東西琉璃廠、報國寺等,上海的豫園華寶樓、東臺路等。其中最為耀眼的當推如日中天的北京古玩城,營業面積達1萬多平方米,經營品種有古舊陶瓷、珠寶鉆翠、古舊家具、古舊地毯、中外字畫、古舊鐘表、金屬工藝、奇古根雕、紙墨筆硯、“文革”文物等十大類上千個品種,不僅為全國之翹楚,而且是亞洲之最。
在平時生活中當人們得知你收藏古玩,便會覺得你這個人非常有品位;當人們得知你收藏了珍貴的古玩文物,那么,便會覺得你這個人很有身價,記得中國民間就古玩的價格有許多說法,如“家有錢財萬貫,不如宋瓷一件”,“黃金有價,均窯無價”。因此,在市場上,很多大企業家、富翁往往不惜巨資收購古今中外的古玩文物。如英國的漢斯·斯尤、伯利爾,美國的石油大王納爾遜、洛克菲勒,香港地區的徐展堂、張宗憲、陳建文,臺灣地區的蔡萬霖等,他們中有的人還建立了私人的博物館。今天,像世界首富比爾·蓋茨也頻頻在藝術品拍賣市場中出現,著實讓人們感受到古玩的魅力和魔力。 (胡慧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