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商報
熱潮正在民間悄然興起,面對這種情況,文物專家卻表示了一種擔憂并呼吁,全民收藏古玩不宜提倡,還妄下斷語說“撿漏”的時代已經過去。看完這則報道,筆者不禁啞然失笑,如今“撿漏”是比前些年難了,但也要具體藏品具體分析,籠統(tǒng)地說“撿漏”時代終結,未免過于武斷。
現在我國正處于第四次收藏熱潮,人們的收藏觸角早已延伸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過去講究收藏古董、名人字畫、玉器,現在可以說無可不藏,連環(huán)畫、電影招貼畫、報刊、雜志、糧布票、“文革”物品、煙標、像章、年畫、課本、畫冊、書信、奇石、標本等等,有的已經填補了國家收藏的空白。搞古玩收藏無所謂冷熱,古玩行從來就是看熱不熱,如果說現在一件古董拍賣到100萬元的高價是熱,可是多年前一些藏品就有如此高的價位了。實際上,入古玩行的門檻是非常非常高的,遠非現玩所能比及。古玩是非普通大眾所能玩得起的,沒有足夠的資金、眼光、經驗就盲目跳入其中不被淹著才怪。實際上收藏界沒有傻瓜,藏友有時交點“學費”在所難免。
“撿漏”,是一個經常發(fā)生的故事。隨著大眾收藏意識的覺醒,“漏”是比以前少了,但是根據一些友人實際操作的經驗看,“漏”什么時候都會有,什么時候都會出現。為什么這樣說?對于同一件收藏品,向來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沒有誰會說一個清花大盤到底值多少錢,就是拍賣行在估價時也是留有一定的余地,如定價5萬至7萬元,上下差出2萬元,拍賣行尚且如此,民間交易更不例外。一本“文革”時期群眾組織出版發(fā)行的漫畫連環(huán)畫,雖然無定價,但因是異形本,僅印刷數百冊,河北一藏友用百元的價格購入,隨后加價200元賣給南方一藏友,南方藏友又加價300元賣給一收藏大戶,收藏大戶又出讓給國外一位華僑收藏家,這一倒手,收藏大戶凈賺1000多元。由此可以看出“漏”就是眼力,有多大眼力就能撿多大的“漏”。其實“漏”何時都有,關鍵是要有好的眼力和心態(tài)才能撿到。 (袁云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