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品投資一直與股票、房地產并列國際三大投資領域,而國內的江浙收藏大軍似乎也在驗證著這一說法。
鄭鑫堯曾這樣形容民營企業家的文物藝術品收藏盛況:十多年中,內地藝術品的買家群體由弱變強,形成了一個以民營企業家為核心的買家群體,民營企業的機構投資者成了市場的主力:南京天地集團老總楊休以創中國書畫成交之最6930萬元拍走了陸儼少杜甫詩意百開冊頁;浙江 的民營企業家2860萬元買走陳老蓮的《花鳥》10開冊頁;以1650萬元刷新吳昌碩作品成交紀錄的《花卉十二條屏風》,也是被江浙一位年輕的民營企業家買走。
大企業家征購藝術名品已成為不爭的事實,由此,有人斷言,中國的藝術品投資正在走向火熱。然而記者在采訪中卻發現,業內人士對國內“文物投資”的看法差異很大。
收藏金融化悖論
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知名古董商張彬卿之子張振基說,祖宗留下的東西數量有限,通過收藏可以更多地了解歷史文化,從而豐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和內在修養。搞藝術品收藏,應該用玩的心態面對比較好,在玩的時候與經濟掛鉤,通過收藏適當擴充自己的經濟實力,以藏養身、以藏養藏,不應該以賺錢為目的。
提到目前收藏金融化的趨勢,王竹則認為,目前國內藝術品市場總體來說看起來很熱,有很多人抱有投機的想法來進行投資。包括江浙財團高價收藏藝術品,就是以投資為目的居多,有的甚至當成股票來進行炒作,這就導致經過包裝的東西太多,藝術品的真正價值沒有被發掘到,一些不值錢的東西反而可能被炒作起來,形成文物市場泡沫。
在認可文物藝術品行業可以投資的前提下,王竹又提醒似地說,拍賣公司成交額與它的實際成交數字之間也有水分空間,拍賣市場呈現的也許是虛假的繁榮,所以投資到這一行業還是要慎重。
包括鄭鑫堯也認為,專門搞藝術品投資是有很大風險的,這個行業有趨于暴利的傾向,但不是暴利行業。民營企業家有很多人在購買價值高昂的文物藝術品進行收藏,但是不能說他們就是在投資。
對于社會上流行的文物投資的說法,趙榆顯得有些不以為然。他表示,通過收藏藝術品可以提高知識文化修養和文化品位,但是想依靠收藏藝術品來發財是不可能的。據他知道的很多企業家,都是在做實業的基礎上賺到錢,然后出于興趣和提高自己的品位,甚至是為了捐贈來購買文物進行收藏,收藏文物的這些錢對于他們來說根本就不是大的開銷,也談不到投資。
在中國整個所謂的藝術品投資市場中,買主作為投資商的最多占到20%,所以不能把藝術品收藏說成是投資行為;另外目前國內藝術品市場還不成熟,即使有些人想賺錢,投機的成分也遠遠超過投資的內涵,并不值得提倡。
藏品價值誤判
不管業界怎么看待藝術品投資,拍賣會上頻頻舉起的高額價牌卻反復提醒著我們,藝術品的升值空間的確很大,甚至有的翻幾倍甚至十幾倍,高到不可思議。
趙榆說起這樣一件事,齊白石先生的《詩意山水冊八開》,在1998年中國嘉德公司第一次拍賣時以159萬元成交;2002年中貿圣佳公司再次拍賣時以1661萬元成交,五年增長了十倍,這是誰都沒有料到的。雖然趙榆反復提醒說這完全是“無心插柳”,但是這樣的“無心插柳”多了,總會刺激投資者抱著僥幸心理往藝術品收藏上投錢。
對此,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稱,總體來說,國內的藝術品拍賣屬于剛起步階段,國內購買者的財力不是很充足,去年書畫市場的拍賣總額一年才達到50億人民幣,僅相當于國外幾張油畫的錢。但是今年前四個月就已經達到了50個億,突然暴增。原因是國家控制了房地產,股市也持續低迷,大家往這兩個行業投資顯得沒有信心。
而國內很多暴發戶手里都攥著幾千萬甚至上億元的資金,需要尋找投資項目讓資產增值,于是就轉投到字畫上面去。從過去幾年看,書畫市場每年增值比例在10%-20%,和過去增值比例差不多,但他們就認為有利可圖。現在已經出現了大量炒畫炒古董的團體,浙江已經形成了龐大的勢力,和炒房一樣,甚至比炒房還容易。
在眾多企業家想要進軍這個充滿刺激的行業的時候,人們總是忍不住會問:在林林總總的文物藏品中,現在什么最值錢?
趙榆說,以后名家名作的升值空間會比較大,名家的作品,但只要不是名作,升值空間也有限。另外,一些中小畫家的作品,如果質量夠好也會有一定的升值空間,但是不會很高。
王竹認為,目前的文物市場中,清代中晚期的文物炒作的最厲害,但是同時人們對文物真正價值的認知也在回歸。
談到清朝文物在當前被炒得比較熱的原因,他表示,首先是因為清代中晚期時,當時流傳下來的東西很多,有炒作的空間和市場,而且因為年代不是很久遠,鑒定起來的難度要小得多;其次是因為清朝中晚期正是“西學東漸”的時期,海派、嶺南派蓬勃發展,并且這些流派都在江浙、廣東、潮汕地區,而這些地區的經濟無論在當時還是現在都相對發達,加上當地后裔對本地文化的追捧,熱炒藝術品在所難免。
但王竹也提到,明清文物炒作的上升空間已經基本達到,國際上現在比較熱的是中國最傳統的東西,如青銅器、陶瓷、玉器等等,現在國內的價值認知也正在逐漸向國際接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