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文物公司近日實施“召回”制承諾拍品成交5日內發現有假將退貨———
有關人士估計,2004年,中國藝術品收藏市場的總成交額不下100億元,但仍有上千億元的市場空間,并預言,中國第四次收藏高潮即將來臨。中國的三次“收藏熱”,分別為北宋末年、康熙年間、清末民初。這三次“收藏熱”的共同點是: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都以收藏為樂;偽造的藝術品、工藝品花樣翻新,并以假亂真;市場上古玩、書畫交易頻繁;研究成果不斷問世,鑒賞水平較高。眼下,藝術品收藏已成一種時尚的投資。但在這一投資熱的背后,藝術品造假現象也越來越嚴重,無數投資者、藝術家因此蒙受損失。
天津文物公司近日在國內藝術品拍賣界首次實施“召回”制,公開承諾拍品在成交5日內若被鑒定為贗品,將無償退貨。業界認為,贗品“召回”將為假貨泛濫的藝術品投資市場吹入一縷清風,但要從根本上遏制作假,還需要加強行業自律,重新審定“游戲規則”。
■制假
名家作品越拍越“多”
據介紹,現在仿冒張大千書畫的水準越來越高。去年國內某大城市的春季藝術品拍賣會總共不過辦了20多場,竟出現了50多幅號稱張大千真跡的作品。一些鑒定界權威人士一語道破天機:“不是張大千留下的作品多,而是現在仿冒張大千書畫的水準越來越高,足以令最權威的鑒定師看花眼”。
造假手法千奇百怪
伴隨著藝術品拍賣熱,造假手法也令人眼花繚亂。如以假充真,假貨標“真價”。齊白石的工筆草蟲畫向來身價不菲,一只“草蟲”以數萬元計,于是有的所謂的齊白石作品竟出現了七八只草蟲漫天飛的情形。又如張冠李戴,拍品目錄或是圖錄說明書常存心誤標、亂標,誤導收藏者。還有假畫真款等。現在還有一種造假法是,請名家在有疑問的作品上題簽,以蒙蔽收藏者。
從個體作假到團體作假
令收藏者防不勝防的是,現在的造假已從過去的個體作假發展成團體作假。從造假的原料(如紙張、筆墨)到設備、人才一應俱全,形成了規模化的一條龍服務。目前的藝術品造假,已形成區域性分工。如上海仿陸儼少、程十發,廣州仿高劍父、高奇峰,西安仿石魯,香港仿林風眠、陳之佛,臺灣仿張大千、黃君璧等。
來源: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