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最適合你的投資工具"談戀愛"
沒有錢的人更需要增加自己的財富,而增加財富的工具很多,包括定存、股票、基金、期貨等等,很多投資人都陷在到底該選擇哪一種投資工具的迷惑當中,該如何選擇最適當的工具呢?我認為"工具無所謂哪個好哪個不好,重點是哪一個最適合你"。有的投資工具需要你投入很多的時間去觀察分析,譬如股票、期貨。有的投資工具只要你投入一點點的時間就能掌握精要,譬如基金、結構式商品、房地產證券化商品等。選擇一種最適合你的投資組合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單單追求報酬率。
有人認為低利率時代,把錢用來定存的人是傻瓜,因為收益低,無法創造豐厚的利息收入。雖然定存利率低,但是如果你有2億元,每個月光是領利息就夠生活了。
有人認為股票難賺,如果會買股票,投資報酬率絕對會比基金好,不過現在上市公司有2000多家,一般投資人根本不知道該買什么才好,選股難度大大增加!加上期貨市場與境外投資機構的開放,投資股市的難度已經非常高了。
看對眼,適不適合最重要
為什么同樣的工具,在不同的時代,會讓投資人產生不同的感覺呢?我想問題在于你是否真的了解想要追求什么,以及對自己的認識清不清楚吧!
在金融開放自由的資本市場中,各式各樣的結構與標的不同的投資工具,宛如后宮佳麗三千,到底挑選哪個好?投資人總是陷入思考,掙扎不已。如果投資人只依據投資報酬率的高低來決定投資標的的好壞,當然會覺得買藍籌股不如買成長動能概念股。
我以購買基金為例,大多數投資人只會一窩蜂盲目搶進,廣告推銷什么他們就搶進什么,金融機構的理財經理介紹他買什么就買什么,萬一購買的基金績效不好,就指責基金經理人或理財經理。殊不知專家挑選股票作為基金的投資標的,是不可能保證一定會賺的!搞不清楚自己買的到底是什么的糊涂蟲更不在少數。
這些盲目的投資人不了解每檔基金因為標的物不同,基金經理的操作策略差異與景氣循環等,漲跌的周期也不同。有的基金以價值型選股,有的以成長動能股為主,有的以電子股為投資重心。當然,不同的選股策略就可能帶來不同的投資收益,同時,當股市發生調整的時候,各基金的抗跌能力也不同。
不必搶玩新玩具,傳統標的也不錯
投資理財工具的外貌也會進化的,ETF、REITs、投資型保單、外幣理財等等嶄新的商品不斷問世,投資人不免焦慮:"我連傳統的股票、基金都搞不懂了,又來一堆新玩意,真是傷腦筋啊!"
金融單位為了促銷新的商品,當然想盡辦法,動用資源推廣這些新興商品。我不否認它們也存在投資價值,有些工具的投資績效甚至相當亮眼,但是我建議除非你對投資理財已經稍有研究,對于選擇標的的營運模式有最基本的認識,否則一般初級的投資人,還是多看多聽多學習,畢竟這些新興商品可能只是樣貌更加多元化,它們的投資報酬率與傳統的投資工具并不會相差懸殊,既然如此,我們先操作熟悉的就好,不必羨慕別人擁有新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