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幣與紀念章之談 |
發布日期:2003-11-13 18:01: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紀念幣與紀念章之談
紀念幣、章作為收藏品,收藏隊伍的人數可能僅次于集郵人數。這支隊伍中、隨著藏品的增加、不少人對藏品的文化內涵、品味要求也在不斷增加。
收藏本身是—門藝術,在實踐中不斷完善。起先紀念幣、章品種比較少,收藏者并不重視對幣、章的區分,而是見一種收一種,對幣、章的質量要求也不高。一時某些粗制濫造的章充斥市場,打破了供需的平衡,收藏者逐步理解了需要把幣、章區分開,以后大部分人把注意力集中到了幣上。紀念幣具有貨幣的面值,鑄量有限,一般不參與流通,現代紀念幣又都是造幣廠制造出來的。鑄造工藝有保證,極大部分很精美、也的確惹人愛。
近幾年,流通紀念幣、金銀紀念幣鑄造品種、鑄造量都在不斷增加,社會上的某些人把它當成了實物股票,進行人為炒作。過熱后的降溫,把人們一度認為收藏紀念幣肯定保值的想法徹底打碎.不少人感到范茫然不知所措。而正是在這個時期,收藏愛好者的欣賞層次也在不斷提高,重視主題好、工藝好、鑄量少的產品收藏。如周恩來、長江三峽金銀紀念幣等成為近日人們爭購的對象。而一些工藝好的銅章,如高浮雕的畢加索大銅章等也被人看好。人們對幣、章的態度轉而又不再截然不同。
紀念幣、章之間有許多相通的地方,這些相通,有悠久的歷史淵源。自有貨幣開始。紀念幣、章可說就伴隨而生,借用《中國花錢》的圖版來講,一枚半兩錢而加“宜子”兩字,五銖錢而加畫北斗七星及牽牛織女星,背加書“辟關”兩字。這些錢重量、形狀與流通幣相同,可與一般貨幣一起流通,但錢上附加了一層新的含意。占有這樣錢的人,想來不會輕易地把它們等同于一般貨幣交換出去,這類錢文的花錢,應該說是紀念幣的鼻祖。而面書“長毋相忘”,背書“日人千金”,這類沒有流通貨幣的錢文,只基本帶有貨幣的形態的花錢?烧f即是紀念章的濫觴。以上這兒枚鑄作年代可以看到秦漢時期,以后歷朝歷代都有這類紀念幣、章在制造,只是發展的文字內涵更豐富,圖案更精美。
要分清紀念幣、章,有時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如民國時期的徐世昌,仁壽同登銀質紀念幣、章,按背面有無鑄“紀念幣”三字,可分為兩大類,有人把有“紀念幣”三字的列入紀念幣類,而把沒有“紀念幣”三字的列入紀念章類.這兩種本質上有什么不同呢?我看沒有“紀念幣”三字的比有“紀念幣”三字的鑄量少得多,也就是講,被認作紀念章的一類目前的經濟價值比被認作是紀念幣的一類高得多,其余看不出有什么不同。這些銀質紀念幣、章,是用流通銀元的坯餅打成,在總的講還是以材質為標準的稱雖貨幣時代,也都可參與流通。
紀念幣與紀念章,實是同出一源,以目前好的紀念幣、章來說,都是代表當代造幣藝術水平的高級工藝美術師的杰作,可以說是代表廠一代人的水平,而大銅章因面積大、設計思路受限制小、更能充分發揮大師們的想象力與創作水平。
收藏最終是以各人的愛好及財力來決定的。日前錢幣界的收藏隊伍,受到了時代的洗禮與沖擊,大多數人重新在給白已定位,愛好紀念幣、章的人,不少慢慢地把收藏范圍在延伸,從現代幣到近代銅元.銀元,也有不少涉足古錢幣等,從近年的兒次錢幣拍賣就可見一斑。我對高質量的紀念幣、章一向很愛好,對此的前途也一直很樂觀。
|
|
|
|
|